三十二、 英雄末路 淚別漢城(1 / 3)

1894年6月9日,日人以護送大島圭介返朝複任為名,由駐朝公使大鳥率400名日軍在仁川登陸,翌日抵達漢城。

在此同一天,由聶士誠、葉誌超所率領的戡亂清兵,也相繼到達了距漢城150餘裏的牙山縣。

而袁世凱也在前天接到了李鴻章奉旨出兵的電報,立時派人通知了朝鮮政府。

再說此時東學黨起義軍。全琫準拿下全州後,便積極聯合全羅道以外的其它各道的農民起義隊伍,籌劃揮師北上,直取漢城。正在這時,傳來了一個很不妙的消息,清國3000戡亂精兵已在牙山登陸。

這支起義軍本來就不是什麼訓練有索的正規作戰部隊,幾乎清一色的種地農民,聽到這一消息,頓時人心渙散,驚恐萬狀。再加農忙季節來臨,整天喊打喊殺的也不是什麼正當職業,忽拉一下,便散去了許多人。6月7至8日,全琫準的起義軍又連著吃了兩次敗仗,在情勢所迫下,小全不得不暫時放棄北上。朝鮮政府便趁機派人與全琫準講和。

6月10日,全琫準同朝鮮政府締結了“全州和議”。6月12日,東學黨起義軍全部撤出全州。

而由內田良平為首的日人“天佑俠團”,見“放火”的目的已經達到,也在幾天之前悄悄地離開東學黨起義軍,隱匿於漢城。

當6月9日大鳥率400名日軍剛剛進駐漢城日人領使館時,袁世凱就立刻找上門,當麵質問大鳥:

閣下隻是複任公使而已,用得著帶這麼多兵來朝鮮嗎?

大鳥並不生氣,而是笑笑說:眼下東學黨來勢正凶,保護領使館人員和日人在朝僑民,也是在下職責,何況隻區區400人而已嘛。

袁世凱很不客氣地說:400人?400人後麵恐怕是大部隊吧?大鳥頓時無語,談話不歡而散。

袁世凱立即將這一情況迅速電告北洋大臣李鴻章。李鴻章接到袁世凱的電報,即刻電飭駐日公使汪鳳藻照會日人政府,質詢日人私下單方麵派兵一事。

此時日人經過十年“退嬰”後,已不再是個乖巧可愛的“嬰兒”,而是一夜之間,突然變成了一個凶狠殘暴的禽獸,開口便說:日本政府從不承認朝鮮為中國之屬邦。同時,日人外相陸奧宗光還急電駐清公使小村壽太郎,命其照會清國總理衙門:朝鮮現在發生重大暴亂,我國認為有派兵必要,帝國政府擬派兵若幹,前往朝鮮。

6月10日,日人一支約7000餘人的混成旅團開始在仁川登陸。而聶士誠、葉誌超所率領的3000名清軍仍依然停留牙山原地待命。

袁世凱得到消息,急電報告李鴻章,並立即會晤大島圭介,會商雙方撤兵之事。根據袁世凱發給李鴻章的電報,兩人會談情況如下:

袁世凱說:韓國亂事漸平,我國擬定早日撤兵。日人如果繼續增兵,我國自然也要增兵,雙方防備,必生嫌隙。如西方人藉機播弄,韓國危急,清日亦必有損。清日和睦,亞洲大局可保。倘互生嫌隙,徒然自害。我輩奉使,應統籌全局以利國家,宣可效武夫應來多事?我深知必無利,故尚未調一兵來漢城。

大島圭介說:我之見解與您一致。我國因把韓亂看待太重,才派來軍隊。我年過六十,豈願生事?我們二人就此約定:我國留八百士兵,除外盡力阻止增兵,你也發電阻止貴國增兵,我們推誠相辦。

大鳥雖然自稱年愈六旬之人,但卻老而彌辣。表麵上說的十分動聽,實際上是在虛與委蛇,因為日人自感眼下在朝鮮的兵力尚嫌不足。大鳥之所與袁世凱口頭相約,為的是麻痹清國,延緩清國的增兵速度,為本國爭取增兵時間,占據軍事上的先機。

6月16日,日人混成旅7600名士兵全部完成登陸,其中先期登陸的5000名士兵已集中漢城一帶,抓緊構築工事,準備作戰。

袁世凱見日人非但絲毫無有撤兵之意,反而仍在繼續增兵漢城,心中大為驚恐!根據已往的經驗和判斷,日人並非來者不善這麼簡單,怕是要有大的軍事行動了!袁世凱不敢怠慢,即請朝鮮政府向日人政府提出抗議。朝鮮外署也多次照會日人駐朝公使大島圭介,要求撤兵,但大鳥卻一味搪塞,仍不打算撤兵。無耐之下,袁世凱隻好又向各國駐朝公使發出請求,向日人施壓。然而,此時各國的態度表現得十分微妙,他們本著各自的利益,隻是向大鳥發發抗議而已,似乎難以起到實質性的作用。朝鮮的局勢已充滿了危機,隨時可能發生不可預見的事情。於是,袁世凱不容自己再多想下去。立即急電李鴻章:

前與大鳥約訂,華不加兵,日續到兵,稍息即回。今卸完船兵將久駐。且韓餘匪以數百兵可除,何須五千久駐?韓人迭以公法各約駁詰,各國官員亦迭詰,均不理,惟稱護館,自屬狡辯。各洋人亦謂華應預備,未可信日。乞籌備。但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倘見我將大舉,或易結束。否則非有所得不能卻也。然前言俱食,後言何可信。況日廷意在協韓,鳥自不能主,且日本圖韓蓄謀已久,恐非口舌能了。似應先調南北水師迅來嚴備,事機已迫,乞憲度迅賜施行。

李鴻章接到袁世凱來電,深知朝鮮情勢急迫,很多情事已不是袁世凱一個人所能交涉得了的了。正在這時,日人政府自信日軍已在朝鮮立穩了腳跟,按照早已擬定好的計劃,由日人外相陸奧宗光於6月18日,向清政府發來了共管朝鮮的三條建議:一、日、清共同會剿東學黨;二、日、清共同改革朝鮮內政和稅務;三,日、清共同訓練朝鮮軍隊。除此還在附件裏聲稱:無論清國同意與否,日人都不會撤兵;清國不同意共同改革朝鮮內政,就由日人獨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