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一群餓極了的豺狗(2 / 3)

但是,盡管在戰略上可以蔑視敵人,可在戰術上,袁世凱決定要認真地好好教訓一下大石,並將其從朝鮮這塊地盤上拚兌滾蛋。

袁世凱派人找來閔泳駿、鄭秉夏和閔泳達等人,將早已譯為朝文的《韓論》遞給他們看,三人擠著腦袋認真閱讀後一個個不禁怒火中生,破口大罵大石正已狂妄囂張、可惡至極,表示立刻回去稟告國王。而袁世凱要的就是這個,果然國王李熙和閔妃聽了彙報,齊罵大石是無恥之徒,陰險小人。一時間大石便成了朝鮮宮廷上下的眾矢之敵。“防穀令事件”及賠償交涉,大石雖然多次與朝鮮談判,但均因此時的大石正已深為朝鮮君臣所狠,朝鮮官員直是與其周旋,就是拖著不辦,使得大石多次碰壁,難有結果。

1893年2月,日人又單方麵將“防穀令事件”與“鹹鏡賠償案”的賠償欲由原來的10.8萬元,一下子提高到17萬餘元。大石正已就像個無賴之徒,整天跑到朝鮮外署大吵大鬧,強逼著朝鮮賠錢。當時的情況朝鮮的確窮得快要揭不開鍋了,連耗子都準備簽證兒出國逃難了。而日人正值經濟日日升騰之勢,根本就不差錢,提出這樣的要求,實在欺人太甚。

這天,被逼急了的朝鮮外署督辦趙秉稷和鄭秉夏兩人一起前來拜見袁世凱,聽了兩人所述,袁世凱不以為然地說:不用怕,這事交由我來處理。二人聽了,心情這才鬆馳了下來,連連道謝。

袁世凱在趙秉稷和鄭秉夏二人走後,便立即將公署所掌握的“兩案”材料,作一詳細梳理檢索,對比研究,得出的結果是:他媽的,這算個什麼逑蛋嘛。於是,袁世凱又鼓搗起文墨,代朝鮮外署撰擬了一份照會文稿,有理有據地回駁了日人的無理要求,照會文稿大意這麼幾條:一、“防穀令”係依照韓日條約規定辦理,日使本無幹涉之權,近藤既與閔種默議妥解決方案,事後不宜再提無理要求。二、梶山所提第一項直接損失,計算錯誤,三萬八千餘元之數誤為四萬八千餘元,第二項所列利息二萬餘核算不實,要求過高。三、第三項所謂日商損失超多部分與第四項“延滯利息”,韓方均無賠償之責。四、綜合各項統計資料加以核算,朝鮮政府應付賠償額為四萬七千五百餘元而已。

照會文稿寫就,袁世凱交待朝鮮外署督辦趙秉稷將文稿謄譯好後遞交大石。

哪知大石看後,氣得直蹦高,罵罵咧咧,這一定是袁大腦袋搗了鬼,並輕蔑地向著趙秉稷說,我不會和一個受袁大腦袋操縱的外署再交涉了,我要直接和你們議政府談判。由於朝鮮王廷上下,早已對大石的傲慢無禮充滿著厭惡,大石的提議遭遇了朝鮮官員的拒絕。甚至就連除美國之外的各國駐朝領、使,雖但不願幫忙從中調解,反而對這個狂妄之徒加以嘲笑和奚落。

此時的大石終於按奈不住,開始暴露了自己的本來麵目,遂於1893年4月2日,建議日人政府對朝鮮采取武力威脅,出兵占領仁川、釜山海關。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四月二日提案”。然而,由於日人政府出於多種原因考量,而認為出兵時機不成熟否定了大石的提案,並於4月12日向大石發出訓令:

此時不擬再言及他事,惟於袁氏交好。當實行此一手段時,務使袁氏協讚我案,樂意勸說朝廷,以結束本案為上策。縱使朝鮮政府不聽袁氏勸告,無異使袁居中調停之勞歸諸泡影,則袁對朝鮮政府之感情必趨惡劣,朝鮮政府無異開罪於中、日兩國。將來在本案處理上,本政府必可多方防止與中國之糾紛。

關於“防穀令事件”和“鹹鏡賠償案”,事實上早在去年8月伊藤博文第二次出任內閣總理時,就試圖借用清政府對朝鮮王室的特殊影響力,盡早解決這一外交懸案,因為為此一案,伊藤政府已經多次在眾議院議會席上,受到日人自由黨和改進黨的攻擊質詢。可是事情卻因伊藤的猶豫未決一直拖至今天,而今,問題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1893年4月12日,受伊藤博文指示日人外務卿陸奧宗光通過駐天津副領事荒川已次,致函李鴻章之子李經方(作者注:李經方曾於1890年1月至1892年10月間擔任大清駐日公使),請求小李從中幫忙。李經方提出了讓大石與袁世凱協力合作的建議。陸奧宗光遂於當天致函李經方轉請袁世凱調停,並在同一天向大石正已寄出了前麵那道訓令。

在大石等候訓示期間,賠償談判一度中斷。為了打開談判僵局,朝鮮方麵願意根據“閔梶協定”,即以6萬餘元之賠償,結束此案。這比袁世凱代擬照會中所列四萬七千餘元,還高出一萬二千餘元。對於朝鮮方麵這種主動打開僵局的做法和誠意,袁世凱亦表示讚同。可是大石卻非常頑固,堅決不與朝鮮外署對話,要求一定要與朝鮮議政府徑直交涉,大石的要求自然遭到朝方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