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郊迎禮”這一宗藩大節,不僅清廷極其重視,就連駐朝各國領、使、“客卿”、外商都甚為關注。僅從英國人赫德事後的記述,便可窺其當時概況:
“大家都很注意朝鮮國王怎樣接見這兩位欽差,美國人主張朝鮮獨立人士勸朝鮮國王不接待,即使接見,也不行跪拜禮或其它足以表示中國的宗主身份和朝鮮藩屬地位的儀式。如果國王聽從這些意見,就不免使中國采取強硬的對策;如不聽從並且公開表示他的藩屬身份(因跪拜儀式必須公開舉行),就可以迫使這些人打消想要證明朝鮮是獨立國的企圖。我希望這樣一來,可以使我以後在這隱士國裏能夠順利地作事。
這個赫德便是被清廷視為客卿的時任中國海關的總稅務司的那位。由此可見,朝鮮國王行拜“郊迎禮”這件事,是多麼受到各方的關注。
所以,作為“致祭”正使的續昌為了慎重其見,還在尚未動身之前,即發表如下聲明:
一、有關宗屬禮儀,不得寬假。
二、不收受韓廷饋送。
三、不接見駐韓各使節。
及至抵達仁川,續昌再次聲明:韓王不出迎,則不入漢城。朝鮮國王李熙生怕融怒天威,尤其融怒那位跟誰都敢於玩命袁總理,後果很嚴重。他不顧閔妃一再阻攔,決定做一回大男人,親自前往敦義門慕華館去迎接上國欽使。在西門外的慕華館門前,朝鮮國王李熙行至續昌,崇禮二位欽使麵前,恭敬不如從命地老老實實地行三跪九叩大禮。看得擠在萬人叢中各國洋人盡都傻眼了。麵對發生在眼前的現實,無論東洋日人或是西方洋人,均不得不承認朝鮮乃清國屬邦這個事實。
閔妃得知後,感到很受傷,追求獨立願望更加熾烈。這局即是輸精光了身子,決計下局再撈一票,她想趁著“上國”人正處在飄飄然,暈乎乎的狀態中,再啟修改三端,好讓“五國使”樸齊純早些出使歐洲。
事實上,既是在趙太妃大喪數個月當中,宗屬兩國圍繞“樸定陽事件”,一案的鬥爭並未停止過。
年中8月末旬,朝鮮報紙登載了樸定陽被罷職的公報,公報稱:因樸定陽謂,有身病,番口不進,其在事理,豈容若是,施以罷職之典。
袁世凱看了朝鮮政府這則文告,很不高興,因為盡管朝鮮政府明令罷免了樸定陽,但罪名含糊,達不到清廷對樸“非辦不結”底線要求。遂照會朝鮮外署:由政府照複前未欲結樸案,再做裁決。
9月2日,鄭秉夏登門拜訪袁世凱,轉達朝鮮政府方麵的意見,稱:擬不飭政府照複,或派外署督辦來告已辦樸定陽罪,請據此結案。
袁世凱毫不退讓,堅稱:無此案例,必須照複,乃可結案。
由於“樸定陽事件”久拖未結,搞得彼此雙方都深感疲憊不堪!又見朝鮮政府已有悔過之意——公開罷免了樸定陽。盡管其罪名含糊,也不過是朝鮮政府想給自己保留點體麵而已。於是袁世凱經過慎思,想換個處理方法,以盡可能地使“樸案”早日了結
9月4日,袁世凱致電李鴻章彙報了自己想法和建議,提出了個別對待朝鮮政府與樸定陽的處理方案:該政府即引咎懲治,故免深究。惟樸定陽違章罪重,而又百般狡賴,毫無悔過之意,實屬萬難寬恕。要求政府永遠不再授其任何職銜。
其時李鴻章也早已被“樸案”拖累得氣喘籲籲,實在也拿不出再好的辦法,對袁世凱的這一建議連呼,甚妙,甚妙。
可是,到了第二天,朝鮮政府卻主動照會袁世凱,稱:該使何得竟自擅違,並謂有身病不進謁張大臣妥商辦理,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已啟由殿下施以罷職之典。惟本政府約束無素,至告岐議,殊切悚愧。相應照複貴總理,請煩查照轉稟北洋大臣鑒核可也。
對於朝鮮政府所表現的這種坦誠與主動,其態度轉變之快,清廷一下子被整懵了,就連李鴻章、袁世凱也覺得一時有點不太適應,一時均不知該如何照複對方好了。然而,就在大家夥兒一起處在猶豫當中,卻又出了新的變故。
原因是,朝鮮政府見清國方麵接到照會並無異議,認為這樣可以結案了。袁世凱的“建議”還沒等出籠,便被朝鮮政府主動一擊給封殺了。
9日14日,朝鮮報紙登載公報:“前後罷散人並分揀仍任前職,前五國使臣亦釋放。”袁世凱看到這則公報,猛然驚醒地立刻斷定,剛剛罷免的樸定陽肯定這次會官複原職。袁世凱即時將這一情況電告李鴻章。
李鴻章接電,對朝鮮政府要弄的陰陽怪招,甚為痛恨,當即電飭袁世凱:如即起用樸應不準結,即探確電知。
9日17日,袁世凱通過“線人”查證,確定樸定陽已被重新啟用,遂電告李鴻章:
惟朝報中有言,前後罷散人並分揀任前職,未載定陽姓名,此固韓人狡黠故智,預為抵賴地步。擬即具文先詰該政府,以分揀罷散人內有無定陽,等其複告再駁詰,倘其不複,即仍拖岩。
李鴻章對袁世凱的分析和提議深表讚同。
袁世凱向朝鮮政府發出照會,詰問“前後罷散人並分揀任前職”人內,有無樸定陽。
此時的朝鮮政府和王室,也完全操縱於以閔妃為勢道的閔氏集團手中,閔妃依然我行我索,雖但毫不理會袁世凱的詰問,反而於9月29日,由朝鮮政府發布公告;“任命樸定陽為同敦寧兼同義禁”。後又授予戶曹判書職。
對於朝鮮政府這種毫無定章的粗野做法,袁世凱雖但不急於詰責,反倒建議李鴻章以守為攻,重新退回最底防線;借複拖岩,不結樸案,讓朝鮮政府出使歐洲不能獲批成行。
這時,一個剛來朝鮮的美籍日人李仙得,為了在閔妃那裏討個飯碗,向閔妃鼓噪獻策道:趙太妃逝世,韓人政治上是吃了大虧的,若是強烈要求修改三端首端,使五國使速行歐洲,冀可掩補。
李仙得的話正中閔妃下懷,閔妃決定遣使清國。
袁世凱得到這一消息,立即稟報了李鴻章,
李鴻章於12月3日上奏總理衙門,奏內稱:請改首端,自因稱被人慫恿歐使速行起見。無論如何酌改,總以無礙屬邦體製為是。
朝鮮政府與清廷拖岩因抱的態度截然不同,閔妃這回似乎真急了,12月23日晚,飭令新任漢城府判書卞元圭即刻啟程赴津,全力以赴,修改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