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樸定陽出使美國違背定章而引發的“樸定陽事件”,在拖延了數年之久後,終於以朝鮮國王李熙對其“施以罷職之典”而告一段落。
然而事情至此並不算結束。因為此時“五國使”趙臣熙還在香港窩著不敢動。清政府的高壓政策,朝鮮政府的暫時退縮,使其深感仕途險惡,赴歐恐難成願。
1890年2月,趙臣熙因身體有病為由悄然回國。
2月1日,也就是趙臣熙剛在仁川登陸的當天晚上,國王李熙發布敕令,擢升樸齊純為內署協辦兼五國使事,並於次日登報廣告。
2月5日,未及從仁川啟程回漢城,趙臣熙便被國王以“流配罪”從仁川直接發配。
任命新的“五國使”,表明朝鮮政府再次公開向“上國”叫板。
這次,朝鮮政府和國王李熙及閔氏政權雖但堅持繼續派出使臣,而且還向清廷提出廢除“三端”,獨立自主地行使外交權。由於朝鮮政府外交立場上的瞬息轉變,致使宗屬兩國在遣使問題及懲處樸定陽的問題上波瀾再起。真是摁下葫蘆浮起個瓢啊!
2月1日夜,樸齊純獨自一人悄悄地來拜訪袁世凱,懇求袁世凱說服北洋大臣,修改“三端”。
袁世凱深感此事體大,不好作答。第二天袁世凱將此稟告李鴻章:韓如降派,可否酌改三端之處,乞密核示,以便因應。
李鴻章亦覺此事棘手,不敢擅作主張,遂於當天請示總理衙門:前定三端可否酌改,望示複。
好多天過去了,總理衙門也沒給個明確示意,李鴻章隻得給袁世凱發了個模棱兩可的電文,意思說,隻要朝鮮能夠保證此次派出使節不以全權而降為三等代辦,三端究竟如何酌改,仍不失“上國”體製,庶與前奉諭旨籌商妥協之意相符,未使一概抹煞。俟樸再來詢,先與妥議電複核辦。
1890的2月28日晚,袁世凱準備要上床休息了,突然洪在義深夜來訪,一付惶恐的樣子對袁世凱說:國王又改變主意了,懇求總理大人說服李中堂,不要治罪樸定陽,了結此案。國王要求修改三端,好讓樸齊純早點出使歐洲。
袁世凱聽了勃然大怒,斥責國王李熙出爾反爾,不成體統。並朝洪在義大聲喝道:你以後也不準再來見我。
見袁世凱如此大動肝火,洪在義滿麵羞慚地退走了。
第二天,袁世凱向李鴻章彙報會與洪在義兩人交談中,不歡而散的情況。可是等了多日,終不見李鴻章回電,這讓袁世凱很鬱悶。事情隻好被暫且擱置下來,而那位“五國使”樸齊純,也因此而被長時間地吊拉在了那兒。
也許是李鴻章認定了袁世凱這人太可造就了,是人才不去盡情地使用,浪費了太可惜。
1890年4月,李鴻章正式奏報朝廷,奏報稱“袁世凱駐朝三載,辦事得宜,準其仍留朝鮮為欽差大臣,即駐朝公使,並賞以道員外用,加二品銜。並在奏折後麵,給袁世凱寫下了十六個字的幹部考核評語: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
清廷準奏。
這年袁世凱才剛三十露點頭,就成了一位正兒八經的欽差大員了。其叔袁保齡幹到累死,終了也不過混了個二品銜。這才真正地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哪。
1890年5月,朝鮮趙太氏去世,時年80歲。
朝鮮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勢道政治”國家。所謂“勢道政治”亦即“政治是教化廣大社會,位於世道中心公正治理國家的道理”的意思。這是來自朝鮮士林的統治理念,意味著理想的政治道義。
1776年,朝鮮正祖大王上位。由於在王位繼承激烈的鬥爭中,為了保衛正祖登基王位,南陽洪國榮立下了汗馬功勞;正祖登基後,洪國榮又將妹妹嫁給正祖為嬪,洪國榮因此以國舅的身份執掌朝政。從此,朝鮮士林“勢道政治”統治理念開始變質,外戚權閥的勢道政治由此展開。從南陽洪氏起,“勢道政治”這個朝鮮王朝500年曆史上所產生的特殊政治結構,以其特殊的統治理念,逐漸演變成一股左右朝鮮百年的政治風雲。
正祖死後,1800年純祖即位。正祖遺命兵曹判書兼史曹判書金祖淳輔政。第二年,金祖淳就將女兒嫁給純祖,成了純元王妃。從此金祖淳便以國丈兼國王義父的身份控製了朝政大權。開始了朝鮮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安東金氏六十年的勢道政治。
純祖死後,1834年憲宗繼位。憲宗的母親神貞大妃(作者注:亦即趙太妃)和外祖父趙萬永建立以豐壤趙氏為核心的勢道政治,與安東金氏勢道政治抗衡。雙方在朝廷爭權奪利,並試圖爭奪憲宗及之後的哲宗(1849年——1863年位)的王妃之位。在他們的爭鬥中,朝鮮王室的權威遭到了蹂躪。
哲宗死後,1863年神貞大妃養子高宗即位。高宗的生父大院君李昰應以攝政名義逐漸掌握了朝政,也曇花一現地撈了十年勢道政治的“偏門”。
十年後,閔氏女紫英毫不猶豫地把老公公擠兌下台,開始驪興閔氏的勢道政治。1895年10月8日,閔妃在“乙未事變”中被三浦梧樓派人暗殺於景福宮玉壺樓。驪興閔氏的勢道政治就此打著。而延續百年的朝鮮勢道政治也就此走到了盡頭。
風水輪流轉,不管明年到誰家,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自清太宗崇德二年(1637年)朝鮮降屬大清起,朝鮮王朝政權再怎麼輪換,他們都尊大清為“上國”,以“字小議”行“事大之禮。”
自南陽洪氏洪國榮被正祖終結政治生命起,之後百年的勢道政治便由安東金氏、豐壤趙氏、金州李氏、驪興閔氏所分別輪流坐樁。其中豐壤趙氏的政治地位和生命延續最久,從1834年直到1890年趙太妃去世長達50餘年。趙太妃一生經曆了四個朝代,代表朝鮮的舊傳統,傾心事大大清“上國”,很得人心。大概這也是趙太妃在世時,閔妃雖然喜好弄權,但卻心存忌憚,不敢輕易造次的主要原因了。
可是,當趙太妃剛剛籲完最後一口氣,閔妃便一下變得猖狂起來。撇開國王李熙,惟親是舉,獨攬朝綱,李氏王朝的天下,被其一手遮蔽。而國王李熙呢,遇事少有定見,老婆說什麼就什麼行,任憑閔妃由著性子胡搞一氣。
對於趙太妃逝世,以據中朝藩屬體例,朝鮮王室須派遣告訃使到北京向禮部“告訃”,清廷亦將依例派專使前往賜祭,賜諡號。可是,朝鮮王室隻是行小禮小節地將趙太妃的逝世知會袁世凱與北洋大臣,而在“大禮大節”上卻遲遲不願遣告訃使赴大清“告訃”。這不僅有違宗藩體製,也是對大清“上國”心存蔑視之大不敬。同為“事大”之國的朝鮮其失禮之極,遠不及春秋鄭臣遊吉之遵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