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樸定陽整天過著晝伏夜行與鬼同途的日子,袁世凱提高警惕嚴以待陣隨時準備拿鬼之時,突然,一個驚人的噩耗從旅順傳來。
1889年8月16日,袁保齡病逝。
袁世凱接到電報,五內俱焚,想想叔父對自己的諄諄教誨和殷切關愛,至今曆曆在目;還有在叔父處讀書時,庶嬸母高氏夫人無微不至的體貼照顧,更是心如刀絞,痛徹心肺!如今家遭如此厄難,此後叔父一家數十口該如何過啊!
趕在袁世凱正處悲痛中,下麵先就袁保齡其人其事作一敘述,這不僅因為他和袁世凱有著血親上的叔侄關係,而且他還是袁世凱幾近大半人生成長、為官道路上的良師益友和引路人。同時,更多地還是想讓人們通過以下敘述重新認識一下河南項城袁氏家族——這個被多人貶稱之為官僚地主家庭中的“官僚”是個什麼樣子。
袁保齡,字子久,又名陸龕,係清鹹豐,同治年間欽差大臣漕運總督袁甲三續妻陳氏所生的次子,與袁保恒為同父異母兄弟。被後人褒稱為“東方第一軍港的建設者。”
袁保齡性格沉毅,聰慧勤學,十歲通《十三經》,能寫經史著論,十四歲入癢生,二十一年鄉試中舉。
1806年父袁甲三病故後,朝廷感念其功勳卓著,賜以重恤,曾祖父袁誌恭,祖父袁九芝,父親袁耀東都被朝廷追封為一品。母親郭氏,原配妻陳氏,續妻陳氏也都被追封為一品誥命夫人。長子袁保恒被賜封為翰林院侍講學士(作者注:帝師),次子袁保齡恩賞內閣中書之職。真可謂皇恩浩蕩,榮耀滿門。
袁保齡於清國同治5年(1886年)到閣補缺。同治十一年(1872年),袁保齡奉命校注欽定《剿平粵匪方略》、《剿平撚匪方略》、告成後獎侍讀職,遇缺奏補。清光緒三年(1877年)因編纂《穆宗毅皇帝實錄》有功,賞頂戴花翎,官銜升至四品。
光緒四年(1878年)因長兄袁保恒在河南賑災末竟而卒,袁保齡毅然上折,請求辭官歸裏承擔賑災任務,完成胞兄末競之事。深受河南巡撫塗宗瀛讚賞,並上折為袁保齡請賞,朝廷賜三品銜。清光緒五年(1879年)《穆宗毅皇帝》全書告成,賞二品頂戴。
光緒7年(1881年),李鴻章以“北洋佐理需才”為由,奏請朝廷將袁保齡調入直隸,委辦北洋海防營務。此時津沽所駐淮軍軍紀鬆弛,時有擾民事件發生。袁保齡到任後,常常巡視查看軍營。遇有不法官兵當即嚴懲,對兵民之公案尤為重視。駐防淮軍為之一肅,因此深得淮軍二號人物張樹聲的信賴與賞識。
光緒八年(1882年),李鴻章為加強北洋海防護衛,命袁保齡接替黃瑞蘭出任旅順港塢工程總辦,身兼軍政二職。上任後,袁保齡銳意改組原工程局,裁轍貪鄙無能官員,啟用熟諳技術人才,妥善處理上下級和軍民,華洋等關係。在督辦海防工程時,袁保齡大膽采用西方先進技術修港建塢,很使旅順海防工程展現新的局麵。在修築攔海大壩時,他頂冒嚴寒,親臨現場,監督民工洋匠日夜趕修,曆時40個晝夜築成攔海大壩。
由於袁保齡身兼軍政二職,同樣是在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亂”時,袁保齡就朝鮮問題,向李鴻章提出四條建議:一、韓王懦弱,須派精兵入朝戡亂,捕殺鬧事案犯,堵日人之口;二、同朝鮮更定原條約,讓朝鮮方麵允許中國派得力人員帶領軍隊常駐朝鮮輔政;三、對朝鮮政府實行監察,靠文治使它富強起來;四、加強遼東三省海陸防務,以為朝鮮的堅強後盾。李鴻章全部接受了袁保齡的建議,並進行相應實施:一、“壬午兵亂”之始,清廷便派吳長慶率兵入朝平亂,誘捕大院君李昰應囚於保定;二、平亂結束,及時簽訂了《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不僅在該章程的開篇申明了中朝宗屬關係,並在第一條的首句就約定大清派員前往駐紮朝鮮,根據這一約定:1882年10月,北洋大臣派出陳樹棠為駐朝商務委員,袁世凱則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統領慶軍三營;三、1885年奏派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四、“壬午兵亂”平定後,李鴻章調吳長慶率慶軍三營駐紮全州,加強遼東三省防務,隻要朝鮮一有風吹草動,清國的北洋水師便會從旅順出發,遊弋朝鮮東海岸的海麵上。正是由於李鴻章全部采納並實施了袁保齡的四條建議,再加上他那寶貝蛋侄兒袁世凱的猛衝惡整,這才使得大清國在朝鮮的宗主國地位,往後多延續了十幾年。
光緒十年(1884年12月4日)朝鮮發生“甲申政變”,由當時中朝電報線未通,袁世凱專差馳報袁保齡求援,尚在病中的袁保齡聞訊後,即刻急電李鴻章,建議速派北洋水師從旅順接應,並集結水陸軍破冰渡海到馬山口布防。當日人井上馨率兵救援小鬼子竹添趕到馬山口時,清軍已完成布防三天了。井上馨懾於清軍的聲勢,未敢輕舉妄動,從而緩停了中日軍隊衝突擴大的危機。
在袁保齡的主持下,軍港的配套工程,如拓艦埠,築堤壩、建煙台、修壘塢、造軍營、設炮廠、布雷器、設海障、擴軍庫、疏交通等工程很快完成。袁保齡主持的主工程有:海門疏浚,攔潮大壩,船澳及泊岸工程,還有周邊煙台,水雷巷,魚雷營,電報局,水陸醫院及軍港內部的道路,庫房、碼頭及小型機器廠等。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艱難,都是曆史罕見的。旅順軍港被譽為東方第一軍港。
旅順軍港的攔潮大壩是整個項目中首要工程,目的是將東港與海口切開。此工程原由李鴻章的同鄉,海防勞務處道員黃瑞蘭主持,在袁保齡接任時已近完成。由於黃瑞蘭組織施工時,壩底膠泥四五丈未曾挖淨,壩身收坡也太小,所以出現了滲漏下塌,隨時有崩潰的危險。袁保齡接任後,想方設法予以補救,一方麵增高加厚舊壩,一方麵在東西加修備壩以為候補文案。從他到任之日起到1883年底,工程一年之中數次發生危情。尤其是從1883年10月28日起,連日雷雨,潮水大漲,狂風巨浪,工程告急。10月31日上午,大壩南段在一兩分鍾內突然陡陷五尺,下午又進一步陷落8尺許,幾乎與水麵持平。南段四十餘丈近中段二三十丈處均出現橫裂大縫。
危急時刻,袁保齡率官員,民工在提督宋慶及所部毅軍3營,總兵王永勝及所部護軍營1營3哨官兵的全力配合下,奮力搶險。所幸從11月1日天氣開始轉晴,風勢減弱,潮水下落。他們就使用傳統河工辦法,層土層階加築護壩小墊。11月10日,天氣又轉惡劣,晝夜狂風震撼,拔木破屋,是袁保齡到旅順後所見到的最大風勢,但大壩依然經受住了考驗。11月19日,所有塌陷之處,全部堵閉合攏。
後袁保齡在給好友周馥的私信中說:“敝之竭一年之力,澳工將近九分,而壩工陡陷四十餘丈。變生傾刻,不遑措手,幾令人心膽俱碎。請各隊伍幫忙不過場麵文章。仰天太息,涕下彌襟,代人受累乃至此極。上帥稟咬定牙不說前人一字壞處,以力避世俗諉卸之習。恃公愛我,一傾吐之。”其後,袁保齡督率部下,在冰雪風霧中堅守壩上40餘日,以棄磚而用塊石護壩之法,從而保證旅順港塢曆百年而堅固如初。
此間,袁保齡心力交瘁,中風病倒,暈絕複蘇後,延請曾給慈禧太後醫治過病的名醫汪守正珍治,方漸恢複。
從此,袁保齡身體每況愈下,曾多次稟辭退養治病,都被急需海防人才的李鴻章慰留。袁保齡在《病中有感》一詩中寫道:上相(作者注:指李鴻章)賢勞教水師,支離空複望旌旗。願言求艾七年病,好及徹桑三月時。猶有賈生憂國淚,敢忘祖逖渡江辭。丈夫未死龍泉在,他日終當斬郅支。
按時間推算,這首詩應寫與1888年間。此時的袁保齡,由操勞過度,心力交瘁,想必已是病入膏肓,生命到了垂續之時。但他惟恐世凱侄兒擔憂自己而分心了朝鮮事務,每與侄兒書信,從未見其歎及自己的病情,幾乎每信都是對侄兒殷於教誨,指點與賜示。
袁保齡帶病工作,但終因病情延誤,剛剛48歲的袁保齡,不幸病逝於任上。這是繼袁世凱嗣父袁保慶,叔父袁保恒之後,袁氏同一輩人中第三位病歿於工作崗位上之人。
套用現在的頌詞來說:袁保齡同誌為報效國家對自己培養和信任,在長期堅持與病魔作堅決鬥爭的同時,工作依然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但終因病情嚴重惡化,無情病魔最終還是奪去了袁保齡同誌年僅48歲的年輕生命。袁保齡同誌雖然離開了我們,而他高大的光輝形象卻仍然留在我心中,他是我們國家的好幹部,人民的好公仆,在他病逝的前後,曾多次受到了國家和領導的好評與褒獎——
歿前:1884年,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巡閱旅順口,看到海防營務建設成果,對袁保齡讚賞道:“旅順煙台營壘堅固可守,全賴保齡督飭之力。”
1886年4月醇親王奕環親閱旅順口,認為旅順口“海防布置合宜,保齡尤為得力,奏聞下部優叔。”
歿後:
1889年清廷參照軍營積病故例優恤;授袁保齡次政大夫,晉封光祿大夫,贈內閣學士,列入國史列傳。其妻何氏,續妻高氏,妾劉氏均封一品誥命夫人;七子中六子得到萌封。
在這裏很有必要偏述一下袁保齡之續妻高氏夫人,稱其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亦不為過。
辛亥革命後,袁保齡續妻高氏夫人,要兒子們都退出政界,專務實業。
1923年,被譽為中國教育界“阿基米德”的張伯苓,在其所創辦的南開大學於1919年秋正式開學後,又引來美國洛克菲克基金會投資,創建南開女子中學。該基金會欲捐助中國兩所私立大學,經考察,最後確定捐助對象為東南大學和南開大學,捐助數目各25萬元,要以本國配捐一半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