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整個甲申政變處理上,袁世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勇於擔當“啟釁”之責。然卻一再遭到諉小之人攻奸,以莫須有罪名對其暗算,甚至欲假借吳、續之手置之死地而後快。對此袁世凱非常忿懣與苦惱,他開始有些灰心了。像這種卑鄙無恥的小人,今後還怎麼與他們一起共事?袁世凱遂產生急流勇退的念頭!
恰好,袁世凱此時接到二姐從國內的來信。信中說嗣母牛太夫人生病了,非常想念兒子。其實是牛氏夫人聽說清日兩國在朝鮮開了仗,心裏總是生怕他那寶貝兒子有個什麼閃失。牛氏夫人這一急一嚇,就舊病複發了。
但不管怎麼樣,這畢竟給了袁世凱一個抽身而退的好借口,好機會。於是,袁世凱持信來到南別宮,向吳大澄告假歸省。
吳大澄見其孝心至厚,很為感動,況且兩人之間的情誼交流又正處於急驟升溫中。吳大澄向袁世凱說道:從明天開始,你和你的副營全部撒出王宮,以免日人胡亂猜忌或尋找借口。然後過上三五天,咱們一起走吧。
1885年1月3日,日本外務卿井上馨率領兩個大隊日軍從仁川出發,4日清晨抵達漢城南郊軍營駐紮,並讓小鬼子竹添通知朝鮮政府。6日上午井上馨帶領高島、樺山等數名文武隨員及衛兵200人進宮。朝鮮國王李熙在樂善堂接見了井上馨。
1月7日,國王李熙派左議政金弘集為全權大臣與井上馨在議政府會談。由於日人提出條件太過苛刻,朝方很難答應,雙方僵持在了那裏,當日會談無果。而在同一天,吳大澄也會見了國王李熙,筆談中勸其切勿與日人生釁,中朝不願與鄰邦失好,貴國又不能與日人相抗,其事不能不委曲求全。以息事寧人為歸結。
1月8日,朝日雙方再次舉行會談。正在會談當中,吳大澄不速而至。井上馨見其不請自來,心中大為不快,但出於外交禮節,仍不免站起來握手說道:今天是與朝鮮大臣磋商兵變善後事宜,因此不便晤談。
吳大澄一聽日人有撇開大清之意,取出筆來,不高興地寫道:貴使來朝數日,渴欲晤,以遂仰慕之懷,況且貴國與朝鮮議事,本大臣也應知其大略,因非貴使與金相國兩人之事。
井上馨也提筆寫道:今天據《日朝條約》與朝鮮大員晤商大事,與貴使交涉恐非所宜,約期他日相晤。
吳大澄站起身來揮筆疾書道:兩國紛事,第三國居間調處,各國皆有此例。既未許可,不再勉強,那麼朝、日所議之事是否公平妥善,擬目以待。寫畢,擲筆而去。
1月9日,由於井上馨來時帶有兩個大隊日軍,已駐畢漢城南郊,金弘集因為日人炫武所脅迫,很不情願地與日人簽下了協議,其大致如下:一、修書謝罪;二、恤日人被害人12萬元充費;三、殺大尉林磯機之凶手處以極刑;四、建日人新館,朝鮮出2萬元充費;五、日本增置王京戍兵,朝鮮任建兵房。
1月11日,井上馨通知吳大澄,言吳乃非全權大臣,不便前來會晤。當日即率員赴濟物浦乘“近江”號輪船返日。
可惡如井上馨者,臨去還不忘羞辱一下吳大澄,還揚言要與大清談判,要清軍撤出朝鮮。
1月31日,吳大澄、續昌並袁世凱等一同由濟物浦乘“超勇”號兵艦開始返回旅順。本來袁世凱接到二姐來信立刻請假,急於回國看望嗣母,可為什麼又拖延了這麼久呢。一來吳大澄已明言在先,讓袁世凱與其同道回國;二來袁世凱認為朝日談判簽訂《漢城條約》後,下一輪就該是吳大澄與井上馨之間的清日談判了。不料井上馨與金弘集剛簽罷條約的第二天撅起屁股走人了。單方麵剩下吳大澄叫他和誰談呢?顯而易見談判要改地兒了,改在哪兒?袁世凱猜度著,很可能在大清。同時他還想到,下一輪的清日之間談判,他袁世凱“啟釁”的責任問題一定擺在桌麵上。一想到“啟釁”二字,袁世凱就心有不甘。在這十幾天裏,他在漢城到處搜集足以證明小鬼子竹添與開化黨人陰謀政變的證據。的確,小鬼子竹添還真留下了許多有失公使身份活動的證據,這也是小鬼子竹添做夢也沒想到。政變剛剛發動就這麼快失敗了,很多證據都未能來得及毀掉。袁世凱要立爭做到有備無患。
臨行時,朝鮮多位要員與袁世凱話別,對他當前的處境深為不平和同情。並期待袁世凱早日返還。其中更有好友金允植,特撰《送慰歸河南》一文,感歎袁世凱,鼓舞袁世凱:
名高人多妒,功成眾所忌,此事古今國,處事諒不易。曩值危急日,人皆斂手避,黜者懷首鼠,懦夫常惴惴。事定反覓疵,利口交漸漬,遂將功為過,摧折丈夫誌。君今浩然歸,俯仰天所愧,天日照孔昭,賢才豈中棄。相見知不遠,努力勉王事。
盡管袁世凱遭人中傷,飽受委屈,但他仍有值得慰藉之處。經過與袁世凱一段時間接觸,吳大澄對他非常賞識,認為袁世凱實屬當今無人能及之“天下奇才”。
據顧廷龍撰《吳愙齋先生年譜》光緒十年十二月二十日記載:按先生此行,偕袁世凱同歸,並贈以聯曰:“凡秀才,當以天下為任;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又跋曰雲;慰廷仁弟,念母情切,乞假歸省。朝鮮士民方攀留之不暇。與餘不忍重違其意,偕之內渡。然時事多艱。需才正亟;尤願慰廷以遠大自期,移孝作忠,共圖幹濟,因撰是聯贈之。”先生與袁賞識有素,故相助甚殷。
吳大澄是著名金石學家,贈聯為小篆,題跋為隸書,可見其用心誠至,寄望之厚。
“超勇”號兵艦到達旅順,袁保齡見他的寶貝侄兒與二位使臣偕同而回,又意外又歡喜。當叔侄兩人客室深敘時,袁世凱再也抑製不住心中的悲苦,在叔父麵前痛哭流涕,訴說根由。袁保齡知道袁世凱受了不少委屈,一邊安撫,一邊嚴肅地說:你的舉動總不免闊氣二字,這次你在朝鮮的功勞眾論昭然,卻吃了人家吳、張如此之大虧,就是由於闊氣的毛病。行為不檢,應該反省自己;怨天尤人,有何益處?
袁世凱抿巴下眼淚,恭敬地說:侄兒銘記教悔。
袁保齡看到侄兒一付委屈,甚為心疼。但又總覺他這個侄兒有著一身毛病,怕他以後再次跌跤,便又狠下心來,欲代保中、保慶二兄好教訓一下這個性情豪放執狂的侄兒:
你這次能夠抽身急退,實乃機警善事,上上智也。你這次回去看望母親,加上久未還鄉,酬應過節不可不周到,然酒食征遂卻不可多,徒糟蹋身體,增耗費,損名聲,很劃不來。但你動輒放手擺闊,終歸是個大毛病。想咱們袁家家世清白,實無餘資,貧者士之常,願不怕人笑我。況我既不貪得,不妄取,亦複從何闊起?我家先世節儉樸素起家,端敏公及汝父之儉約,那是出了名的。先世榜樣,你要多學著點啊!
袁世凱羞慚地俯首說道:叔父教訓極是,侄兒記下了。剛說罷,卻又象個孩子似的失聲涕哭起來,一邊哭著一邊說,這次還鄉隻求細心照料母親,朝鮮的事說啥我也不幹了。
袁保齡卻說:眼下正值時局艱危,國家用人之際,不可意氣用事。況李中堂正賴你力支急局,他是不會放你走的,甚至連準假回家都無希望呢。
但袁保齡又擔憂侄兒不回家,其母病情加重,還是讓袁世凱先請假省親。
三天後,吳大澄、續昌與袁世凱一行決定仍乘丁汝昌“超勇”號兵艦經秦皇島再回天津。不料“超勇”號兵艦行駛至旅順至秦皇島中間時,遇到一望無際的堅冰,不能繼續往前行駛,“超勇”號隻好調頭轉赴煙台。
1885年1月3日,日本外務卿井上馨率領兩個大隊日軍從仁川出發,4日清晨抵達漢城南郊軍營駐紮,並讓小鬼子竹添通知朝鮮政府。6日上午井上馨帶領高島、樺山等數名文武隨員及衛兵200人進宮。朝鮮國王李熙在樂善堂接見了井上馨。
1月7日,國王李熙派左議政金弘集為全權大臣與井上馨在議政府會談。由於日人提出條件太過苛刻,朝方很難答應,雙方僵持在了那裏,當日會談無果。而在同一天,吳大澄也會見了國王李熙,筆談中勸其切勿與日人生釁,中朝不願與鄰邦失好,貴國又不能與日人相抗,其事不能不委曲求全。以息事寧人為歸結。
1月8日,朝日雙方再次舉行會談。正在會談當中,吳大澄不速而至。井上馨見其不請自來,心中大為不快,但出於外交禮節,仍不免站起來握手說道:今天是與朝鮮大臣磋商兵變善後事宜,因此不便晤談。
吳大澄一聽日人有撇開大清之意,取出筆來,不高興地寫道:貴使來朝數日,渴欲晤,以遂仰慕之懷,況且貴國與朝鮮議事,本大臣也應知其大略,因非貴使與金相國兩人之事。
井上馨也提筆寫道:今天據《日朝條約》與朝鮮大員晤商大事,與貴使交涉恐非所宜,約期他日相晤。
吳大澄站起身來揮筆疾書道:兩國紛事,第三國居間調處,各國皆有此例。既未許可,不再勉強,那麼朝、日所議之事是否公平妥善,擬目以待。寫畢,擲筆而去。
1月9日,由於井上馨來時帶有兩個大隊日軍,已駐畢漢城南郊,金弘集因為日人炫武所脅迫,很不情願地與日人簽下了協議,其大致如下:一、修書謝罪;二、恤日人被害人12萬元充費;三、殺大尉林磯機之凶手處以極刑;四、建日人新館,朝鮮出2萬元充費;五、日本增置王京戍兵,朝鮮任建兵房。
1月11日,井上馨通知吳大澄,言吳乃非全權大臣,不便前來會晤。當日即率員赴濟物浦乘“近江”號輪船返日。
可惡如井上馨者,臨去還不忘羞辱一下吳大澄,還揚言要與大清談判,要清軍撤出朝鮮。
1月31日,吳大澄、續昌並袁世凱等一同由濟物浦乘“超勇”號兵艦開始返回旅順。本來袁世凱接到二姐來信立刻請假,急於回國看望嗣母,可為什麼又拖延了這麼久呢。一來吳大澄已明言在先,讓袁世凱與其同道回國;二來袁世凱認為朝日談判簽訂《漢城條約》後,下一輪就該是吳大澄與井上馨之間的清日談判了。不料井上馨與金弘集剛簽罷條約的第二天撅起屁股走人了。單方麵剩下吳大澄叫他和誰談呢?顯而易見談判要改地兒了,改在哪兒?袁世凱猜度著,很可能在大清。同時他還想到,下一輪的清日之間談判,他袁世凱“啟釁”的責任問題一定擺在桌麵上。一想到“啟釁”二字,袁世凱就心有不甘。在這十幾天裏,他在漢城到處搜集足以證明小鬼子竹添與開化黨人陰謀政變的證據。的確,小鬼子竹添還真留下了許多有失公使身份活動的證據,這也是小鬼子竹添做夢也沒想到。政變剛剛發動就這麼快失敗了,很多證據都未能來得及毀掉。袁世凱要立爭做到有備無患。
臨行時,朝鮮多位要員與袁世凱話別,對他當前的處境深為不平和同情。並期待袁世凱早日返還。其中更有好友金允植,特撰《送慰歸河南》一文,感歎袁世凱,鼓舞袁世凱:
名高人多妒,功成眾所忌,此事古今國,處事諒不易。曩值危急日,人皆斂手避,黜者懷首鼠,懦夫常惴惴。事定反覓疵,利口交漸漬,遂將功為過,摧折丈夫誌。君今浩然歸,俯仰天所愧,天日照孔昭,賢才豈中棄。相見知不遠,努力勉王事。
盡管袁世凱遭人中傷,飽受委屈,但他仍有值得慰藉之處。經過與袁世凱一段時間接觸,吳大澄對他非常賞識,認為袁世凱實屬當今無人能及之“天下奇才”。
據顧廷龍撰《吳愙齋先生年譜》光緒十年十二月二十日記載:按先生此行,偕袁世凱同歸,並贈以聯曰:“凡秀才,當以天下為任;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又跋曰雲;慰廷仁弟,念母情切,乞假歸省。朝鮮士民方攀留之不暇。與餘不忍重違其意,偕之內渡。然時事多艱。需才正亟;尤願慰廷以遠大自期,移孝作忠,共圖幹濟,因撰是聯贈之。”先生與袁賞識有素,故相助甚殷。
吳大澄是著名金石學家,贈聯為小篆,題跋為隸書,可見其用心誠至,寄望之厚。
“超勇”號兵艦到達旅順,袁保齡見他的寶貝侄兒與二位使臣偕同而回,又意外又歡喜。當叔侄兩人客室深敘時,袁世凱再也抑製不住心中的悲苦,在叔父麵前痛哭流涕,訴說根由。袁保齡知道袁世凱受了不少委屈,一邊安撫,一邊嚴肅地說:你的舉動總不免闊氣二字,這次你在朝鮮的功勞眾論昭然,卻吃了人家吳、張如此之大虧,就是由於闊氣的毛病。行為不檢,應該反省自己;怨天尤人,有何益處?
袁世凱抿巴下眼淚,恭敬地說:侄兒銘記教悔。
袁保齡看到侄兒一付委屈,甚為心疼。但又總覺他這個侄兒有著一身毛病,怕他以後再次跌跤,便又狠下心來,欲代保中、保慶二兄好教訓一下這個性情豪放執狂的侄兒:
你這次能夠抽身急退,實乃機警善事,上上智也。你這次回去看望母親,加上久未還鄉,酬應過節不可不周到,然酒食征遂卻不可多,徒糟蹋身體,增耗費,損名聲,很劃不來。但你動輒放手擺闊,終歸是個大毛病。想咱們袁家家世清白,實無餘資,貧者士之常,願不怕人笑我。況我既不貪得,不妄取,亦複從何闊起?我家先世節儉樸素起家,端敏公及汝父之儉約,那是出了名的。先世榜樣,你要多學著點啊!
袁世凱羞慚地俯首說道:叔父教訓極是,侄兒記下了。剛說罷,卻又象個孩子似的失聲涕哭起來,一邊哭著一邊說,這次還鄉隻求細心照料母親,朝鮮的事說啥我也不幹了。
袁保齡卻說:眼下正值時局艱危,國家用人之際,不可意氣用事。況李中堂正賴你力支急局,他是不會放你走的,甚至連準假回家都無希望呢。
但袁保齡又擔憂侄兒不回家,其母病情加重,還是讓袁世凱先請假省親。
三天後,吳大澄、續昌與袁世凱一行決定仍乘丁汝昌“超勇”號兵艦經秦皇島再回天津。不料“超勇”號兵艦行駛至旅順至秦皇島中間時,遇到一望無際的堅冰,不能繼續往前行駛,“超勇”號隻好調頭轉赴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