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玩火者的可恥下場(3 / 3)

金玉均和樸泳孝還有徐光範三人剛一衝到到大門口, “嗖”就聽地一聲,一道白光打眼前閃過。嚇得金玉均三人連忙後退。大約這些埋伏在門外的日人殺紅了眼,見有來人揮刀即劈。金玉均大罵起來:看清楚了,你們連老子都敢砍!

日人這才看清了來人是誰,忙收刀閃過一邊。金玉均等三人出了郵局大門,直朝日人公使館方向奔去。

奔跑的路上,金玉均碰到了李寅鍾等一幹人。金玉均告訴他們別到處亂跑,趕快宮門待命。

金玉均他們來到日人公使館前,叫人立刻進去通報,說他要見竹添進一郎。

此時島村早已從郵局返回公使館,聽到金玉均在外麵喊叫,忙打裏出來,曆聲說道;你們到這裏幹什麼,還不快去王宮!島村是怕別國領使館看到金玉均來這裏。

金玉均是被日人坑怕了,事情已經鬧起來了,他怕日人臨陣變卦,故而前來求證一下。見島村這麼一說,他心裏似乎有底了。金玉均大喊一聲:去王宮啊!

島村在金玉均臨去時不忘囑咐道:需要我們日人出兵相助時,一定要有國王的親筆詔。

到了金虎門,亦既景德門,但宮中官員習慣叫它金虎門。金玉均見宮門緊閉,忙示意李寅鍾那幫人先暫伏暗處,由他親自叫門。

金玉均知道,發生這麼大事情,諸大臣一定前來宮中向國王問安護駕。他想先把這幫人帶入宮中,屆時見情定奪。

金玉均挺足嗓門朝裏喊道:裏麵的人趕快開門,我是金玉均,宮外出大事了,我必須盡快晉見國王。

守門的士兵打裏麵答道:不行,沒有別監大人批準,晚上不許擅自開門。守門的士兵剛把話說完,就聽裏麵一個沉重的聲音吼道:非常情況下可以不經別監大人批準,趕快將門打開。

說這話的人是金虎門守將,也是金玉均所安插的心腹。

門剛打開,金玉均便率眾魚貫而入,一場血腥的政變在宮中展開了。

金玉均進到宮內,便以清軍作亂為幌,協迫國王李熙寫下“親筆詔”,由中宦柳在賢送往小鬼子竹添。小鬼子竹添看了國王“親筆詔”,情知金玉均他們已經得手,立刻率護兵前往王宮,同時命令村上帶一個中隊士兵布置景德宮的防衛。

開化黨人既已挾持了國王,又有日兵支援,金玉均開始大開殺戒。在不到兩小時的時間內,就有七位戚臣慘遭殺戮。他們分別是:三營營使李祖淵、尹泰駿、韓圭稷;左讚成閔泳穆,判書趙寧夏,知中樞府事閔台鎬及中柳在賢宦。

在整個如閃電般政變過程中,國王李熙一直稀裏糊塗地被金玉均牽著走,可是閔妃卻精明得很,她知道這是開化黨人在搗鬼鬧事,於是她便想法借機抽身出去。

由於事發突然,袁世凱策馬回到營中時,還不知道就在他剛離郵政大廈不多會兒,那邊政變就發動了。

直到陳樹棠、吳兆有等一幹人慌慌張張地回來,袁世凱這才從他們口中得知,果不其然,開化黨人真的鬧事了。他們還砍傷了閔泳翊,是穆麟德把他救回家了,袁世凱立刻率領200清軍直撲郵政大廈,等到了地方,隻見到處一片狼藉,然卻聞無一人。

袁世凱又率領這200名清軍掉轉頭直接奔往穆麟德家。到了地方袁世凱翻身下馬正急著要往裏進,忽聽一聲大喝:不許亂闖。他正眼一看,隻見一位二十多歲的大清青年平端一把短槍,正擋著他的去路。

“噢,是我失禮。事出緊急,忘了通報。袁世凱見年青人長得細白高挑,威風凜凜,心裏很是欣賞。他接著說:我是袁世凱,請問閣下你是哪一位呀!

“唐紹儀,海關協辦穆麟德的翻譯。”唐紹儀一邊回答,一邊移開手中的槍。說:久仰袁會辦大名,不過在下職責所在,隻能請您一人入內。

看著唐紹儀一付認真的樣子,袁世凱有些喜歡眼前這位年青人了。

一位是未來赫赫的中華民國大總統,一位是未來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兩人竟是在這樣一種情況邂遇相識。

袁世凱看望過閔泳翊,立刻出了穆府與仍嚴陣守衛門口的唐紹儀告別後,又率軍趕往景德宮。快到王宮時,看到一隊朝鮮士兵正在疾步前行。袁世凱忙問帶隊軍官去往哪裏,軍官回答奉命入宮護衛。袁世凱心裏格登一下,深更半夜的招士兵入宮護衛,莫不是宮裏出了什麼事。

袁世凱抬頭看了下天空,這才發覺,經過這麼一通折騰,此時已是淩晨時分了。袁世凱隻好率眾收隊回營,一切等到天亮再說。

12月5日清晨,開化黨在搜捕殺盡宮中的親清派人物後,連夜進行組閣。你不得不承認,這幫人的辦事效果還是蠻快的。

金玉均一邊讓內待通報各國駐朝領使館,告訴他們朝鮮新一屆的領導班子誕生了;一邊宣布新任內閣成員名單,他們是:領議政李載冕,兵曹判書李載完,平安道觀察使李載純等。單從這紙新任內閣成員名單來看,金玉均這幫開化黨人還不算太弱智。他們知道新內閣若是清一色的開化黨人,是很難服眾的,甚至會把自己孤立起來。再者,一幫子貴族少年打打鬧鬧還說得過去,若論執政是一個白瞎一個。所以,在新內閣組閣上來了個權力再分配,多方麵都照顧到。首先開化黨人個個占據顯要職位;其次為了借鬼打鬼,他們刻意把興宣老頭的人拉進內閣,盡管他們不屬於親日派,再其次,為了起到中央權力平衡作用,還拉幾位無足輕重人物進入內閣。政變一舉成功,新內閣現已宣布成立。看來這搞政變也不難嘛。就在開化黨人個個手舞足蹈,全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時,一個人突然不見了。

誰?閔妃!

閔妃覺得開化黨這幫小子太不是東西,太無恥了嘛。鬧獨立就鬧獨立,本來大清這棵幹巴樹也沒什麼好靠的了。問題是,這獨立鬧來鬧去的,結果把俺閔氏女給獨立出來了。看看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用梳子刮八遍都刮不出俺閔家一個人來,做事太孤寒了,什麼玩藝兒嘛。

就在金玉均滿嘴朝外噴著吐沫喳子,興高采烈地演講時,閔妃趁人不注意的當口溜了出去。他先是裝作無事的樣子到桂洞宮遛了遛,然後才是回到景佑宮,指派一名心腹潛出宮去,想方設法與金允植、洪在義等取得聯係,將宮內發生的一切情況告訴他們,讓他們趕快報告袁世凱。

5日上午8點,金玉均在宣布完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名單後,緊接著又開始頒布“革新政綱,”其大意是:一、以朝鮮“獨立”主權國名義,照會大清政府釋放大院君李昰應;二、廢除朝鮮與大清宗藩關係,廢止使用大清年號;三、改革用人製度,官民平等出仕。四、改革稅製,整治貪腐。

金玉均激昂興奮宣布完畢,以為這就大功告成,原來開化改革也不是什麼難事兒,不就少睡了一晚上覺嘛。可是有句話他至死也沒整明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三年不成的事兒,你想一夜搞定,真有這麼容易的話,大家夥兒幹脆啥事都不用幹了,閑來無事就去搞搞政變算啦。

開化黨人本想借助日人,學習日人,從暴力革命走向開化改革,孰不知,結果卻適得其反,他們於無意之中,正一步一步地將自己的國家推向崩潰深淵……

5日上午10時,美、英、德等國公使、領事相繼前來谘詢,但各自態度不一。畢竟此時的朝鮮還是大清的藩屬國。惟獨美、日兩國一唱一和,大唱改革讚歌,借以掩飾日人的陰險圖謀。然而,就在日人與開化黨人狂歡亂舞,開化黨人彈冠相慶時,大清駐朝清軍的將領們,正在緊急磋商應對眼前複雜局勢。

原來一夜未眠的袁世凱在天快亮時,就已得到了來自宮中“內線”的報告:開化黨人在日人支持下,發動了宮中政變,國王被劫持。政變者矯詔傳召,大臣、中宦等七人均遭誅殺。眼下國王又被他們從景佑宮挾持到了李載元私邸。

袁世凱聽了這個消息,不由渾身血脈噴漲,牙齒咬得“咯咯”暴響。他早料到日人和開化黨人有這麼一天是遲早的事,可沒料到的是這一天來的竟然如此之快。在朝軍三營中,袁世凱和尹泰駿關係最深,得知好友遇害,心情十分悲憤。在諸將商討中,袁世凱主張立即發兵王宮,誅殺亂黨。吳兆有、張光前也認為以大清宗主國名義,代為勘亂,理當份內之責。但是必須要有朝鮮國王求援函才行啊。陳樹棠也讚成吳、張兩人意見,切勿“釁自我開。”前來乞援的金允植也覺得非不得已,不可動兵,因為眼下國王正在這些人手裏,生怕出兵發動會危及國王。

商議的結果,先由陳樹棠相約各國領事、公使共同出麵,幹預日人從王宮撤出士兵,懲辦亂黨。如日人不撤兵,再商是否引兵入宮平亂。

可是美、英、德三國的回複卻是清軍入宮一事,暫緩,慎重。陳樹棠遂將此訊告訴了袁世凱,並請其靜待局勢發展。

袁世凱一聽是這麼結論,心底騰地燃起一團烈火,高聲叫道:大清國的事,幹嗎非要讓這幫混蛋摻和進來?我大清國乃朝鮮宗主上國,自家的事情自家辦,錯也錯不到哪兒!更何況國王此時生死不明,政變已經明朗,若再遲遲不出兵入宮,恐生不堪後果。

然而由於吳兆有、張光前害怕擔責任,盡管袁世凱情緒激昂,慷慨陳詞,吳、張二人總以沒有北洋命令,不可擅啟兵事為由,阻止袁世凱行動。決定由袁世凱、陳樹棠、吳兆有三人聯名緊急函告李鴻章,稟明朝鮮發生政變,請求增兵並指示對策。

袁世凱一邊做好隨時發兵準備,一邊致函旅順“芳林二伯”,托他收到“函稟”即以電報拍發天津。同時並請“芳林二伯”速派兵船來朝。

“芳林二伯”既劉含芳。劉含芳字芳林,安徽貴池人。是廣東巡撫劉瑞芳之從弟。袁世凱父輩們在準軍都與劉含芳頗有交情,尤其袁世凱的叔父袁保齡,更與劉含芳同為北洋辦理海防,朝夕相處,關係尤為密切,所以袁世凱總以“芳林二伯”尊稱之。因袁保齡近染重病,袁世凱不忍驚動叔父,故將此大事相托劉含芳。

因為就當時來說,由於大清與朝鮮之間尚未架設電報專線,來往公文均靠停泊在南陽港北洋兵輪函送,往返一次就要幾天時間。而將函稟遞至旅順再以電報拍發,就快多了。

這也是袁世凱處事細心、機敏果斷的過人之處。

其實在擁兵入宮這件事上,袁世凱自有一番熟慮。他心裏斷定這段時間小鬼子竹添、金玉均等人一定形影不離地堆在一起,而且就在王宮。在沒有接到直隸總署命令以前,要想率後入宮必須要有國王的親筆求援函或朝鮮政府的“請求率兵”公函。否則便是師出無名。問題是現在國王已為政變者所挾持,與國王取得關係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於是袁世凱便緊急致函朝鮮右議政沈舜澤,請其以朝鮮議政院代表資格,請求駐朝清軍出兵靖亂。

那麼也許人們至今都弄不明白,當時袁世凱何以如此地急切出兵呢?這道理其實很簡單,如前麵所述,王宮發動政變,6大臣及一名中宦被殺,國王遭人挾持,形勢十萬火急。隻待國內回複一到,即刻便可發兵。可問題就出在這裏,直隸總署回複會是一個什麼樣內容呢?這才是袁世凱所最為擔心的。事後證明,袁世凱的這種擔心是完全正確的。所以,袁世凱決定在直隸總署回複到達之前,發動堪亂!

沈舜澤接到袁世凱的致函,於12月6日即時作出複請:

本月十七日(作者注:12月4日)夜,奸臣金玉均等托言宮中有亂,密召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帶兵入衛,逼王移宮,禁止出入,內外隔絕,至今三日,聲息莫通。今聞宰臣六人,中官一人,無故屠殺。我王囚辱萬端,禍將不測,在外臣民痛恨號泫,莫省所指。乞三營大人袁司馬、吳統領、張總兵火速派兵,前來保護,庶見天日複明,結草為期。

12月6日上午,漢城民眾已經得知開化黨人勾結日人發動政變的真象,甚為惶恐不安。事大派政府官員紛紛請求清軍出兵幹預。金允植、南廷哲及中軍申爽熙等人親赴清軍大營,痛哭乞帥。袁世凱此時已經得到沈舜澤代表朝鮮官方的正式致函,遂毅然決然,待一切準備就緒,即刻出兵王宮。出兵前為了進一步弄清宮內情況,袁世凱兩次派身邊可靠的人前往景佑宮,要求晉謁國王,但均遭拒絕。

吳兆有、張光前兩人建議袁世凱致書日人公使小鬼子竹添。當吳兆有寫好致函交給袁世凱過目時,袁世凱瞪大兩隻眼睛說:這封致函暫且不能發。吳兆有問:為什麼?袁世凱說:這樣內容的信到了對方手裏,無疑於給小鬼子竹添通風報信,告訴他我來了。不行,不行。吳兆有不高興地問道:以你之見哪!袁世凱說:按我的想法咱們先把三營士兵組織調動好,再與王宮裏的親兵營取得聯絡,等做好攻入王宮的一切準備工作後,於發動進攻前兩小時,再向小鬼子竹添發出致函,等他看到致函時,想組織反抗也來不及了。

吳兆有臉色一沉,說道:你這樣不等於是在向日軍開戰嗎。

袁世凱說:是,與日人一戰,已在所難免。

張光前上前說:在沒有接到北洋命令之前,擅自擁兵入宮,後果誰來承擔啊!

袁世凱說:眼下世態緊急,刻不容緩。朝鮮的防務與外交,我負有專門責任,如果因此上麵降罪,由我一人承擔,決不累及二位。

吳兆有、張光前見他把話都說到這份上,而且說得如此堅決,也隻好勉強下來。反正沒事便罷,真有事有那顆“大腦袋”頂著呢。袁世凱急著部署軍隊,很快離去了。吳兆有看著走出門的袁世凱,對張光前說道:這下好了,小鬼子竹添不知道這次要被咱們這位袁軍門,陰成個什麼樣兒。

12月6日下午2時,駐朝三營清軍全部集結完畢,嚴以待命。

袁世凱先是派人找來了沈相薰,要他即時入宮,告訴閔妃她的“袁小弟”就要大興入宮啦。沈相薰走後,袁世凱叫來一名親兵,叫他將那封上午早已擬好的致函,親自送到小鬼子竹添手裏,並不忘囑咐親兵道:別著急路上悠著點兒,兩個小時之內送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