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敲定了這個地方,二人即派出探子喬裝而去。
吳三桂一心忙著登基之事,自己身體又不好,因此也沒有閑心多去過問別的,隻將幾位將軍文臣叫來,吩咐其自行裁奪。
文武各自得令,於是各行其是。
文武官員心中也看出吳三桂久病之勢,因此心中多有惶惶。吳三桂身邊並無長嗣嫡親在側,萬一有朝一日不能自理,必定隻能依靠文武官員輔佐。介於此,武將幹政,文臣擁兵。吳三桂雖知道有此潛在得禍心,卻不敢動搖,隻能強作雄壯維護大局。
這日便有文臣前來回稟吳三桂,諫言早做安排。
“卿有何計?”吳三桂倚在床頭問道。
“恕臣之罪,老臣以為,當下應該往雲南請來一位太子。”
吳三桂聽出了意思,自己靜思片刻,又說道:“那依你之見,當將誰叫來?”
吳三桂心中雖有自己得人選,但畢竟幾股勢力相互交織各有扶持,此時斷不敢輕易將太子之人選定下。若不然外患未至便要內部紛爭不休,禍起蕭牆。
吳三桂佯作睡去,那文官靜候半日不見吳三桂言語,隻好悻悻然離去。
清明節後,清廷開始興兵南下。吳三桂已經沒有多餘兵力整合對抗,隻好轉為防守。
甘國城和李孟各帶一直隊伍向泗水進發,吳三桂雖聞得風聲,卻有心無力,隻能傳令嚴防死守。那泗水守將見求不來援兵,隻好激勵士氣增建防禦工事。
江南一線戰事膠著,夏國相雖親臨前線,也隻能督戰嚴防死守。胡國柱此時也知道不能計較與夏國相的私情,隻好派出一支重兵前去支援抗清渡江作戰。
又幾日,忽然天降大雨,江河水漲,清軍停止攻勢,吳軍才得以休整。此時聞得泗水八百裏急報,夏吳二人也隻能四眼相對。
“若泗水丟失,則我們與衡州的聯絡斷了。還是出兵增援吧。”夏國相建言道。
“來日暴雨,包不容易將士得以修正。再派去支援泗水,恐怕多有怨言。再說此去泗水,道路必定難行。尚不知去了泗水還能不能來得及。若走了空,反倒落入敵方圈套,得不償失。”胡國柱如此分析道。
“若不去,泗水一丟,那衡州怎麼辦?”夏國相擔憂南北不能相通,必然生事。
“甘國城既然來奪泗水,必定鎮遠和潭州空虛,何不乘此機會去奪那兩處城池。”胡國柱說道。
“好是好計,隻是怎麼去?誰人去?”夏國相問道。
現在泗水危機,吳夏二人要想派兵去奪鎮遠和潭州甚至是青溪衛,必經之地就是泗水。如此之遠,要做到悄無聲息必不可能。除非衡州方麵動用兵力奇襲潭州。可是衡州兵力隻夠防守,要抽調三四萬兵力出城作戰,實在不可為之。吳三桂也不敢如此冒險,萬一此乃甘國城與李孟二人的調虎離山之計,豈不是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