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5:務實—務實可以讓成功變得更輕鬆(2 / 3)

我們改變了數千年以來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我們情願為了效率而嚐試一些跳躍式的手法,我們不再滿足於一步步往前移動,不再滿足於那些細枝末節,我們甚至還覺得自己沒必要那麼專注,完全可以在工作過程中心無旁騖地抽根雪茄解解悶,我們自大而且悲哀。所以最後我們也為自己的“不安分”付出了代價,我們沒有辦法獲得成功。

一個不認真走路的人總有一天會跌倒,這就是最殘酷的現實,但我們本有機會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完全可以做到更好,隻是因為心浮氣躁,沒有踏踏實實地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所以我們有理由回歸生活的本質,有理由用那些看上去很原始很老土的方法,去重新認識自己的理想,去認真對待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是成功最基本的功課之一。

每個人都渴望爬得更高,都渴望走得更遠,但是如果不能好好走路,那麼即便你看得再高再遠也是徒然的。尤其是對年輕人而言,無論做什麼都應該認真,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地去做,不要太虛浮。這個世界比的不是誰的理想更加遠大,而是看誰的執行力更好一些,有時候你並不需要比別人想得更多、看得更遠,但是你所走的每一步都要比別人更加認真踏實,這樣你才有機會到達終點。我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如何去做往往要比如何去想更加重要,所以我們需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生活態度,我們需要更加踏踏實實地走自己的路,這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前提。

永遠不能急功近利,否則將前功盡棄

成功隻有一種方法,那就是一步步堅持到最後。

—哈佛法則

小洛克菲勒曾經開口對父親說:“請您給我一個項目吧,給我3年時間,我能做得和您一樣出色。”他那偉大而睿智的父親隻是笑了笑,讓兒子先安心地從員工做起。一個月後,洛克菲勒問兒子:“你上次說3年能做出很出色的成績,那麼現在呢?”小洛克菲勒有些靦腆地笑了笑說:“大概需要5年時間,隻要5年,我就能夠像父親一樣。”又過了幾個月,洛克菲勒再次問兒子,這一次小洛克菲勒顯得冷靜多了:“我不太清楚,也許是一輩子,我想我也許和您一樣要幹上一輩子,才能有這樣的成績。”洛克菲勒點點頭,然後才將公司交給了兒子來管理。

小洛克菲勒是幸運的,因為有一個偉大的父親指導他如何麵對生活,但是多數人很容易被成功的喜悅衝昏頭腦,我們太渴望成功了,所以幹脆將一隻腳掛在門檻上,結果就是最後我們也沒能進入到房子當中。這似乎是一個定律,而且很少有人能夠逃脫這個定律,因為我們都具有強大的趨利性,我們都被利益迷惑得團團轉,有個聲音總是在催促我們趕快動手。

但我們似乎忘記了國際象棋的法則,那就是在比賽中,你不要總是妄圖一下子將對手逼入絕境當中,越是急於速戰速決的人最後越是容易吃虧。麥克阿瑟將軍在朝鮮戰場的失敗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到最後他沒能帶著將士們趕回家過聖誕節,反而陷入戰爭的泥潭之中。還有就是華爾街的投機商,他們是些唯利是圖的人,永遠都在圍著大把大把的鈔票轉,而當他們狂熱地想要大撈一筆時,卻因為金融風暴的來臨而名譽掃地,更多的人則是傾家蕩產。

的確,我們應該適當冷靜一下,需要更多的理性和務實精神,而在這一方麵,哈佛無疑就做得非常好。比如哈佛在建立之初,就設定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建造一座像英國劍橋大學那樣出色的學校,讓它成為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大學,不過這一過程卻經曆了300多年。從最初隻有4名學生的學校到如今成為千萬學生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哈佛的成功實際上展示了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質,那就是務實和穩重。

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曾經說過:“幾乎隻有很少的學員在哈佛學習期間就已經獲得了成功,所以任何人不要指望依靠在哈佛的幾年時間來贏得名聲。”艾略特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的,他認為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每個人都要具備耐心,也許是10年,也許是20年,也許是更久,你要做的就是堅持和等待。

2006年,哈佛大學19歲的天才作家卡烏婭·維斯瓦納坦涉嫌抄襲他人的小說,結果成為了話題人物,而哈佛大學雖然並沒有對此事發表任何看法,但是據相關人士透露,卡烏婭·維斯瓦納坦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給哈佛抹了黑。而哈佛的某位老師在提到這一事件的時候,采取了比較謹慎的說法,當然他也認為之所以出現類似的事件,大多是因為急功近利,大家都太想在短時間內獲得成功,而沒有人願意認真地耐心地奮鬥。

事實上,這是一個教訓,而這個教訓一直沒有停止,我們一直都在催熟自己的能力和目標,當我們認為自己應該更早地完成目標時,就會提示自己“快一點兒,再快一點兒”,當我們認為自己有機會速戰速決的時候,是絕對不願意再耐心地等待下去的。這是我們為自己設置的陷阱,我們的狂熱把自己的夢想毀於一旦。

其實從那些成功者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成功往往需要耐性,需要務實精神,不能過於急功近利,因此我們需要更加冷靜。其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經曆一個慢慢沉澱和積累的過程,你越是想要快點兒達到目的,可能越是容易遭遇失敗。

在哈佛的哲學課上,導師阿蘭德通常會給學員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兩個旅行者在沙漠中旅行的時候,陷入了無水的困境,好在曆經艱辛之後,兩個人終於在不遠處發現了一片綠洲,而綠洲附近通常都有水源。這時候兩個人顯得非常興奮,可是其中一個人太想要喝到水,於是不顧身體的虛弱和疲勞,忍不住往綠洲的方向跑過去,結果因為嚴重缺水而倒在了沙漠中,當時他的身體離水源不到10米;而那個慢慢吞吞行走的人則堅持到了最後,順利喝到了水,據說那個喝到水的人就是阿蘭德本人。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那個口渴的旅行者,當我們看到自己離成功越來越近的時候,常常會過於激動,常常會迫切地希望自己把握住成功,但是最後往往容易出現失誤。在好萊塢,每一天都有數以萬計的演員妄圖一夜成名,華爾街上有大批的投機者渴望一夜暴富,還有那些成天盯著股市和彩票的尋夢者,他們都期待著奇跡和幸運會降到自己頭上,但是很不幸的是,被幸運蘋果砸中的人往往很少,多數人都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了代價,而那些努力踏實的人反而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了最後。

走好每一步就不可能不成功

盡管微不足道,但是不要忽略生活的每一步。

—哈佛法則

很多人都驚歎於飛人喬丹為什麼總是輕易就能拿下32分,喬丹很不以為然地回答說:“這並不難,隻要每節比賽保證得到8分就行了。”很顯然,隻要每節比賽都保持足夠的專注度,那麼得到這些分數就並不稀奇了。正因為這樣,他才是最成功的籃球運動員。

當然多數人並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大約能夠走好60%的路,少數人能夠走好99%的路,但是總有一些地方我們會忽略掉,我們會頭腦發熱,會滿不在乎,因為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做得足夠多、足夠好了,我們不想每個環節都保持務實的態度。多數時候我們都在想“也許我該休息一下,也許我該放鬆一下”,偶爾忽略一個小問題似乎無關緊要,但是人生往往就會栽倒在那些小事上。就像下棋一樣,看似無關緊要的一步棋,一旦下錯了,那麼整個布局就全部被打亂了。

事實上,這是“懶人效應”在發揮作用,我們總喜歡將事情分成主要和次要的,這原本是一種比較科學、高效的方法,但是劃分主要和次要並非是為了忽略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產生誤解,認為無關緊要的事情可以不聞不問,其實這樣就容易出現失誤。這就像走路一樣,越是比較坎坷陡峭的山路,我們越是懂得謹慎,這時候就不容易摔倒,而到了相對平坦的大道上,我們卻掉以輕心,不願意正正經經地走路,這時候,反而會出現崴腳或者被絆倒的情況。對於人生的道路來說,任何一步都馬虎不得,任何一步都要走得穩健踏實。

我們平時談論工作也是那樣,你每一天都在做自己的工作,你渴望獲得成功,但是你要確保每一天都處於正確的軌道上,每一天都能夠踏踏實實工作,這的確很難做到,多數人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態度隻能保證某一段時間,在我們周圍發生的一切都在佐證這種現象。我們會隨著工作的進行而變得浮躁,我們的務實精神會一天天消減,原因就在於我們常常認為一切都已注定,要麼就是大勢所趨,這種盲目樂觀的想法很容易讓我們變得飄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