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5:務實—務實可以讓成功變得更輕鬆
在哈佛大學中,每個人幾乎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都是人才中的人才,但是再高端的人才也需要務實,也需要做好自己所能做的每一件事。務實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工作狀態和生活態度,因為成功容不得半點兒浮誇,容不得半點兒的脫離實際,每一步都要走穩走好。正因為如此,哈佛才能夠在遠大目標的指引下穩步前進和發展。
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騖遠
做你能做到的事,然後爭取做到最好。
—哈佛法則
哈佛大學曾經對1000個人進行為期20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837人都習慣性地給自己製定了一個非常遠大的理想和目標,這些目標通常包括最偉大的科學家、國家總統、名揚世界的大明星、最出類拔萃的專家以及跨國公司的總裁。但事實上20年之後,隻有7個人達到了這些高難度的要求,多數人都在苦苦地為自己的夢想掙紮。在調查中有138人選擇了和自己的能力相差無幾的目標,這些目標包括醫生、律師、經紀人、企業家、音樂人、作家等比較生活化的職業,結果有137人實現了這些目標或者與之相近的第二目標,這部分人中有不少人還成為了自身領域內的精英。除了以上這些人之外,還有25人選擇了明顯低於自身實力的目標,他們本來有機會做得更好,有機會完成更大的事業,但事實上他們明顯低估了自己的實力。
在這份調查結果出來之後,哈佛大學意識到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顯然就是理想嚴重脫離或者高於現實的問題,也就是說多數人都活在幻想之中,而不是理想之中,他們的理想未免太過於遠大。美國大約有1000萬人想著當總統,但是很不幸的是總統隻有一位,可以說絕大多數人隻是處於做夢狀態。但這並非是說大家都沒有機會當上總統,而是說你是否有這樣的實力,你是否意識到自己能夠有機會爬到那個位置上。說實話,總統需要錢,需要能力,需要地位,需要人際關係資源,僅僅是這些最基本的條件,就足以擊碎多數人的夢想。
我們當然不要輕易否認自己的夢想,但也要珍惜每一個夢想的權利,要善於把握每一個夢想的使用權,這是一種對自己對生活負責的態度。其實一切不符合實際的夢想都會成為人生的負擔和阻礙,當你明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完成的時候,卻仍然執拗地奮鬥,這並不明智,隻會白白耗費你的時間和精力。
當然一提到夢想,我們常常都認為自己有做大事的潛力,我們和大多數人一樣,得了狂熱的成功妄想症,而且更致命的是我們對於成功的看法從來就沒有正確過,成功是什麼,我們甚至一無所知,也許隻是膚淺地認為成功就是做大事,就是成為了不起的人物,就是成為偉大人物中的一員,所以我們都削尖了腦袋往裏麵擠。
但事實上,所謂的成功隻是我們依據自己的能力完成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而且我們千方百計做到了最好。在哈佛大學中,諸如這樣的成功人士很多,他們有些是經濟學家,有些是物理學家,有些是生物學家,他們的名字也許並不會出現在《時代周刊》上,也不會出現在好萊塢電影或者名人傳記之中,他們甚至都稱不上名人,但沒有人否認他們在自身領域內獲得的成功。
哈維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攻讀的是經濟管理學專業,畢業後他想過經營一家自己的店麵,後來他用7年的時間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麵包店。這聽起來似乎普普通通,但誰也不能否認他是一個成功的麵包店主。他的生意每一年都在擴大,甚至在整個紐約皇後街區都頗有名氣。當然你不能用可口可樂或者麥當勞那種龐大的帝國來作對比,也不能苛求他的生意像蘋果的那樣火爆,但從成功學的角度來說,這個麵包店店主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好程度,這就是成功。
很不幸的是,我們往往選擇了一個高標準來定義成功,從這個標準出發,很顯然除了少數的天才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達到那樣的高度,與此相反,因為長時間都固執地為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奮鬥,最終導致多數人一事無成。這是一種認知偏差,也是一種視覺汙染,因為你眼中所看到的成功人士都是那些大人物,你忽略了一塊麵包也能給你帶來成功,你忽略了一個麵包店主人平凡而真切的理想。
老實說,多數人隻是普通人,你和那些司機、教師、律師、工人、店主、醫生、銷售人員相比並沒有什麼明顯差別,你所能達到的成功通常也就設定在這樣的範圍之內,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依據自身的實際能力去追求目標呢?為什麼非得不自量力地去做一些自己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
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實力,我們應該正確看待成功,然後要了解自身的實力和價值,要明白自己能夠做到什麼程度,盲目追求大理想,盲目執行大計劃,你隻會活得很痛苦,因為你的身體和智慧根本撐不起這樣的大理想,終有一天你會被自己過大的野心壓垮。
年輕人有遠大的夢想,這是非常合理的,但所有的年輕人應該記住,夢想不是放在腦子裏發酵的,而是需要動手去實踐的。你要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然後製定相應的可實施的目標,如果做一件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那麼你的青春實際上就白白浪費了。
理想雖然很炫,但是腳下的路要踏實走好
再偉大的理想也需要踏踏實實去踐行。
—哈佛法則
自從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發表了《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之後,夢想就開始在整個美國生根發芽了,這個夢就是美國夢,是創造一切可能性的自由之夢。到了2008年,這個夢又在奧巴馬總統那裏得到踐行,他的《我有一個夢》再次點燃了所有美國人的狂想。但是夢的延續實際上都是建立在腳踏實地的基礎上的,美國夢也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理想似乎聽起來都很酷,你想成為一個天才、一個大富翁,有一輛自己的法拉利,還有香檳和美女,但你不能指望天上會掉餡餅,想也別想。我們當然有權利去展示自己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想象力,它可以天馬行空,可以輕鬆超越一切,但有一點,它必須立足於現實,而擁有理想的人更要立足現實,要踏踏實實去踐行自己的理想。你得知道一切都需要依靠自己去打拚而得來,不要總是幻想著你能夠一夜暴富,保持清醒、保持專注才是你應該做的。
美國的威爾遜總統回到母校哈佛時,對所有的學生講了一番話:“每個人都要記住一點,你們之所以能夠來到這裏,之所以能夠從這裏畢業,不是因為你們的理想足夠遠大,不是因為你們足夠聰明,而是因為你們腳踏實地地完成了所有的學業。”這就是哈佛對每一個學員的期望和要求,每個人既要重視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同時更要重視自己腳下的路,要對自己的實際行動負責。
哈佛大學的妮可教授曾經在底特律的黑人社區做過詳細的調查,那裏充滿了毒品、暴力、色情、貧困,很多孩子都成為了這個罪惡社區的犧牲品。但是妮可發現他們並非是毫無希望的,至少很多孩子接觸過教育,也擁有自己的夢想和希望。她曾經詢問過一些孩子,他們說出的夢想可不是什麼販賣毒品和當黑社會老大,但是到最後,這些孩子中的絕大多數都變壞了。
妮可希望找到一些更為全麵的原因,貧困和不良的環境當然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不過妮可發現其實直接的原因在於孩子們總是難以專注地實踐自己的理想,比如當他們覺得讀書未必能夠改變生活,而販賣毒品可以很快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時,他們是難以抵製這種誘惑的。正是因為這樣,孩子們常常會不間斷地離開學校,會想辦法做一些其他的事,而不能安安心心地隻做一件事。
回到學校之後,妮可將自己的見聞寫到了《底特律之行》這本書裏,結果這本書很快被當作教材來使用。因為學校認為底特律或者黑人社區所發生的一切並不是個案,其實在生活的各個角落當中,都會存在這樣的現象,“老老實實做事”似乎成了美國博物館裏的老古董。我們常常在生活中聽到這樣好心的指示:“聽著,夥計,你不能總是傻乎乎地幹下去,你得動一動腦子,明白嗎?”“你這是做什麼?真是糟糕,看來你還沒學會如何耍點手段。”是的,沒人像我們這麼做,沒人會覺得自己老老實實地做一件事有多麼光榮,人們更喜歡技巧,喜歡新招式;像一頭牛犁地那樣從這一頭犁到那一頭,那是笨人才會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