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4:勇氣—無畏的勇氣才能產生無畏的力量(1 / 3)

法則4:勇氣—無畏的勇氣才能產生無畏的力量

作家哈代說:“勇氣是一種另類的智慧,它使你有了征服困難的信心。”對於我們來說,勇氣是我們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有了足夠的勇氣,我們才有更多的力量去麵對生活。在哈佛大學中,勇氣是學生必須擁有的一個品質,實際上哈佛人的成功離不開勇氣,因為一旦沒有了勇氣,再完美的計劃和執行方案都會打折,都會擱淺。

年輕有無數個重來的機會,你有什麼理由不勇敢

你可以承受無數次失敗的困擾,但你沒有辦法對年輕說不。

—哈佛法則

艾莉森·克勞斯是傳奇藍草歌手,她在16歲的時候發行了人生的第一張專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很快就贏得了大眾的歡心,入圍了各大音樂典禮。當然她最終一無所獲,但是當這位與音樂各個大獎失之交臂的天才站在獎台上的時候,她還是頗為幽默地說:“還好我還年輕,還有一些機會,要不然今天無論如何也得跪下來拿走一個獎杯。”

不得不說年輕就是優勢,很快她再次勇敢地發起挑戰,兩年之後,這位天才歌手就獲得了格萊美獎,之後一發不可收拾,然後所有的音樂人就看著她輕輕鬆鬆地領走了27個格萊美獎杯,而這差不多是天王邁克爾·傑克遜所獲獎杯的兩倍之多。

年輕的時候,上帝也會允許你犯錯的,很顯然你還有很多的機會去重新開始,你可以堅持夢想,也可以改弦更張,你可以接受失敗,也可以承受一無所有。年輕是一個引人遐想和嫉妒的詞,以至於當伊麗莎白看著自己的小外孫女跑來跑去的時候,忍不住說:“還有什麼比年輕更讓人垂涎三尺的東西嗎?”如果你還很年輕,那麼你很幸運,因為你手上的船票似乎離過期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如果你還很年輕,那麼你的路還很長,重要的是你所能得到的機會還有很多,這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優勢。有更多的時間,意味著你能更好地完善自己,你有機會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你還能夠有更多重新開始的機會。所以年輕賦予你的是野心和夢想,更是勇氣,擁有年輕的人,沒有什麼理由去悲觀、去放棄。

在哈佛大學中流傳著一句話:“機會隻留給年輕人。”當然這並不是縱容學生可以肆無忌憚地犯錯,可以肆無忌憚地揮霍和浪費各種機會,而是說年輕就要勇敢向前,就要敢於挑戰,因為年輕是輸得起的,年輕意味著可以重新開始。哈佛大學要求學生不要太過膽怯,有什麼瘋狂的想法和計劃,也不妨大膽一試,即便是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和失敗,也不要就此放棄,因為實在想不出年輕人是有什麼不敢去做的。

華萊士絕對是哈佛大學中最聲名狼藉的大導師之一,這個滿臉胡楂兒、眼神凶狠的男人總是讓人看著害怕,以至於學生們都不敢在他的課堂上犯錯,當然最後他總是會給學生們更多的機會。有一次,他讓某個學生去做一份社會調查,可是當學生把調查報告交上去的時候,華萊士非常氣憤,於是當著所有人的麵罵這個學生:“你這個白癡,你知道自己幹了什麼樣的蠢事嗎?這是什麼,一堆狗屎嗎?要是我就直接退學了。”學生自然信心全無,而且隻能低聲下氣地去道歉,他這時卻像沒事發生一樣,“上帝總是會原諒年輕人的,我沒有什麼理由繼續糾纏不清。”學生聽了非常激動,於是重新進行自己的調查研究,最終提交了令人滿意的報告。

華萊士是一個偏執狂,在他麵前,學生都會盡量避免說出擔心、害怕、謹慎之類的詞語。他常常在課堂上大喊:“為什麼沒人敢上來?為什麼沒人去做?你們害怕什麼呢?”這一點和其他老師彬彬有禮的形象完全不同,但是沒有人懷疑他不是正統的哈佛人,因為他身上有著最正統的哈佛基因。在哈佛中,勇氣就是一個另類智慧的象征,而年輕人的勇氣、夢想在這裏是可以被放縱的。

這種放縱使得哈佛的學生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具有一種驚人的自信和勇氣,以至於當肯尼迪回到母校哈佛大學為自己的總統競選拉選票時,酸溜溜地對著學生說:“我覺得在座的各位中有很多人不想投我的票,這一點我能夠理解,因為你們和我一樣,也想著成為一個總統,但唯一的區別是我隻有這一次機會了,而你們的機會還很多。”

所以,毫無疑問,年輕就是機會,就是最大的動力,因為失敗了一次,你還會有第二次的機會,失敗了第二次,你還能創造第三次的機會。正因為你可以重複利用自己的優勢,所以沒有任何理由感到害怕,沒有任何理由去沮喪,也沒有任何理由一蹶不振,大不了一切從頭開始。年輕時,你可以回歸原點,可以重新衝刺,但是如果你因為害怕而什麼也不做,那麼就永遠不會有成功的機會。

有一天當你老到什麼也做不了的時候,總是會為年輕時候未竟的事業而感到遺憾,總是為那些過往的失敗耿耿於懷,但問題是你年輕的時候是否真的有勇氣去麵對這些問題,你年輕的時候是否真的想過給自己再來一次的機會,是否願意重新開始。生活就是這樣,我們有時候可以錯過機會,可以選擇重來,但是千萬不要錯過年輕,因為年輕隻有一次。

永遠不要把問題想得太壞

一分恐懼會讓你減少三分鬥誌和能力。

—哈佛法則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討論那些不幸的事情,然後會忍不住發出感慨:“難以置信,我竟然會遇到這麼倒黴的事情。”我們總認為自己會是那個最受傷的人,會覺得自己所遭遇的困難簡直沒有辦法解決,這就像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一樣,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受到的衝擊一定是最嚴重的,那時候多數人最關心的一定是自己的房貸、存款、投資,你會說“看吧,我幾乎完蛋了,我將無家可歸”。

當然最後你仍然幹著自己的分內工作,仍然吃著漢堡和喝著可樂,仍然和多數人一樣,有固定的旅行。但是你會變得謹慎,會對那些生活中不可控的因素感到害怕,所以你不會再想到投資,不會想到繼續購買股票,不會想著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你成功的欲望被遏止住了,你擔心自己可能會一夜之間一無所有。

當麻煩開始出現的時候,我們習慣將問題看得更壞一些,毫不客氣地說,我們願意自己嚇自己。這當然是一個荒唐的說法,但是事實上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皮特證實了這一點,他覺得人在潛意識中喜歡給自己設置一個心理承受機製,喜歡先把事情想得更壞,喜歡把問題想得更複雜,這樣就能夠先給自己打一劑預防針,等到事情發生了之後,就會發現情況並沒有比想象中的更加糟糕一些,這就算是不幸中的幸運了。

他還做了一個很特別的實驗,就是找到了一些因為學習成績不合格或者觸犯校規的學生,然後讓老師對他們進行一次比較嚴肅的談話,通過談話,皮特發現多數學生的情緒都顯得很低落,這些人在同別人的溝通交流中常常會表現出悲觀消極的情緒,其中的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自己可能會被退學。正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學生們開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上課走神兒的現象,而且還缺乏改進和提高自己的勇氣。

皮特認為這些學生其實並沒有那麼糟糕,他們也還沒有到要被退學的地步,但是學生總是會給自己一個糟糕的暗示,這種暗示雖然可以給自己的心理提供一個緩衝和適應的機會,但實際上負麵的作用很大,最常見的就是學生會失去信心,他們會在消極的情緒中失去克服困難的勇氣。

這種把困難複雜化、嚴重化的心理,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比如當我們想要做某件事時,還沒有開始動手,就會預先進行評估,覺得這件事肯定不能完成,覺得這件事會引發很嚴重的後果,結果我們的自信心受到打擊,那麼接下來我們可能就沒有什麼勇氣去麵對困難了。

很顯然,心態往往決定我們的行動,決定我們是否能夠獲得成功。心理學家曾經為一個不錯的棋手挑選對手,並且在一部分選手麵前刻意宣傳了棋手一番,說他如何如何出色,結果很多選手最後都直接找借口休賽了,而那些前來參賽的人則發揮失常,但那些沒有接受宣傳的選手,則發揮良好,在比賽中多次贏了這個棋手。心理學家由此認為個人的能力其實並不是主宰成敗的全部要素,有時候勇氣也很重要,有勇氣的人能夠激發出更多的能量,而自卑和怯懦的人則往往會把事情搞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