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4:勇氣—無畏的勇氣才能產生無畏的力量(3 / 3)

現如今,你可以輕輕漫步在曼哈頓的華爾街上,然後好好睜開眼看一看,那些有錢人多半都是瘋狂的冒險家,他們搞投資,搞金融,他們擁有無可比擬的野心,他們非常願意冒險,無所畏懼而且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接著呢?他們成為了社會最上層的人,成了這個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而那些一心求穩、一心求一份踏踏實實的工作的人永遠都在小範圍的生活中掙紮。

當然,冒險的同時需要承擔風險,所以關鍵還是要看你是不是具備冒險的勇氣和決心,是不是願意給自己設置更多的挑戰。多數人在潛意識中會警告自己:“還是算了吧,我已經活得不錯了,為什麼還要去冒險呢?”他們更關心的是未來是否會比現在更加糟糕,自己是不是值得為一個不可預知的東西冒險。我們不能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也沒有理由因此去責備任何人,因為這隻是我們對於生活不同的看法而已。但是從人生發展的角度來說,冒險家無疑更容易獲得成功,因為冒險的投資回報率往往很高。

比如優秀的企業家往往具備60%的冒險精神、40%的理智,一個缺乏勇氣、缺乏冒險意識的人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他們的身上總是拴著一根繩子,一旦他們走到更遠的地方,就會被不自覺地拉回去。多數人可能像牛一樣,勤勤懇懇地工作,勤勤懇懇地圍著樹樁打轉,從來沒有試圖走得更遠一些,更遠的地方也許意味著更多的青草、更多新鮮的水源,也可能意味著更多的危險或者是一無所有的窘境。所以我們願意選擇更穩妥的辦法,我們願意更加平靜地活在自己能夠控製的狀態中。

一個不敢冒險的人,在錯過風險的同時,也錯過了成功,一個害怕犧牲的人,往往難以成就大的事業。在哈佛大學中,每年都會有大量的人才被輸送到世界各地,這些人都是精英,但是到了最後,真正能夠稱得上偉大的人卻並不多,很多人還是淪為了平凡的一員,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並不比其他人高出多少。而那些樂於冒險的人,他們成了政治家,成了科學狂人,成了“華爾街之狼”。這些人之所以能獲得難以置信的成功,可能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優秀和聰明,而是他們的野心和冒險精神。

哈佛大學有一句名言:“從你進入哈佛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一段奇妙的冒險旅程。”因為學校認為如果你隻是想要安安全全地混到畢業,那麼就沒有必要來哈佛,你可以在其他學校、在社會上學習,也可以通過自學,來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哈佛人都要懂得創新和冒險,都要積極主動去追尋那些不可預知的東西,開創各種新的可能性,這就是哈佛對每個學員的期望。

哈佛第27任校長勞倫斯·薩默斯曾經做了名為《我們的時代需要冒險》的演講。在演講中,他講述了哈佛的冒險傳統,同時呼籲學員們要有冒險精神,這樣才能尋找更多未知的人生,才能拓展自己的視野和生命的廣度。我們對於薩默斯、對於哈佛必須保持應有的敬意,在一個始終引領世界教育潮流的超一流學府中,始終能夠保持這種創造力、冒險精神和活力,實際上是非常難得的。當一隻鱷魚吃飽之後,它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對食物產生興趣的,但哈佛始終還是保持饑渴狀態,所以它一直在發展壯大。

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場大冒險,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要冒險,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嚐試著專注於此呢?生活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必須要保持一種活力,保持一種欲望,保持一種渴求,我們需要主動去尋找未來世界的鑰匙,隻有這樣,生活中更多的寶藏才會對你打開門。

敢於對抗權威

與柏拉圖為友,與亞裏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哈佛法則

亞裏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徒弟,他對自己的老師非常恭敬和愛戴,但是在涉及真理的問題上,他沒有給柏拉圖半點兒麵子。這位跟著柏拉圖學習了20年的哲學大師,很直接地對老師的理論提出了批判,並且站在了老師的對立麵,毫不猶豫地對所謂的權威發起反抗。

亞裏士多德是崇拜自己的老師的,他曾在柏拉圖死後,感情真摯地說:“在眾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這樣的人,如今已經無處尋覓。”不過亞裏士多德說了:“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很顯然,他沒有害怕和自己的老師對抗,並且因為這份勇氣,他成為了比老師更有影響力的大師。

這種有關真理的探討和爭執也是哈佛大學文化的一部分,哈佛大學一直提倡亞裏士多德的批判精神和反抗權威的勇氣,可以說,追求真理的勇氣是哈佛大學貫徹給每位學生的理念。在哈佛大學中,人人都有權利對權威說“不”,隻要他覺得這是錯的,就有懷疑和批判的權利。比如哈佛大學的前任校長勞倫斯·薩默斯說:“在哈佛,一個剛進大學的新生都有權利對校長說‘你錯了’,這就是哈佛的文化。”

這在其他學校或者單位中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你不敢想象一個新職員會對著自己的老板指手畫腳,與其針鋒相對;你也想象不到有誰當著權威專家的麵說他是一個大笑話,說他的研究狗屁不如。你能想象自己站在丹澤爾·華盛頓麵前批評他的演技不行嗎?不得不說我們缺乏這樣的膽量,但是這樣的“瘋狂舉動”在哈佛中幾乎見怪不怪,因為勇於追求真理才是哈佛的主流精神。

有一群學生去哈佛參加入學麵試,當時麵試的老師都是哈佛大學中赫赫有名的導師,這些人都是學術界的權威,看到這麼多大人物在場,這些學生難免會激動和怯場。麵試的時候導師們提出了一大堆專業性的問題,然後就這些問題和學生一起探討,可是當講到某個話題的時候,有個學生突然站了起來,然後漲紅著臉說老師有個地方說錯了,當時大家都非常驚訝地看著這個學生。

老師這時候問他:“你確定我們說錯了嗎?或者說你覺得你自己才是對的?”

學生點了點頭,立刻把頭低了下去。這個時候幾個導師全都站起來鼓掌,原來這是他們故意設置的一個錯誤,為的就是看看同學們能否指出來,很顯然他們沒有失望,最後在這批人當中,隻有那個敢於指出錯誤的學生獲得了入學的資格。

事實上,權威並不意味著正確,並不意味著盲從,敢於懷疑、敢於挑戰、敢於反抗,這才是哈佛進步的基因所在。學校鼓勵學生要敢於打破狹隘的認知界限,而在擴展認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和已有的學術權威發生衝突,這時候就需要展示自己的勇氣和決心,要勇於追求真理,不能被權威性的東西所束縛。哈佛的校長艾略特說過:“哈佛是需要進步的,需要創新的,需要不斷改革的,所以哈佛時刻準備對抗傳統,時刻準備著對抗那些約定俗成的東西。”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被社會性的思維所束縛,隻要大家都認為是對的,你通常都不會去懷疑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是的,他很強,他是權威,他的話就是真理,他有一大幫的擁躉,我的話有沒有分量?我能不能說服別人?”這就是我們經常擔心的事情,自卑、無助、猶疑不定很容易影響我們做出判斷,很容易破壞我們的積極性。好吧,到了最後,我們還是會輕易地放棄自己的想法,我們習慣了屈從權威,習慣了否定自己。

但人是要進步的,社會也需要進步,而進步的前提就是勇敢地突破現有的束縛,就像柏拉圖否定蘇格拉底,而亞裏士多德否認柏拉圖一樣,最後亞裏士多德的部分學說也被托裏拆利否定一樣,社會的接力棒總是會傳到你這裏,然後你會不情願地傳給下一代。可以說每一次勇敢地反對權威其實都是一次進步,都是一種超越,如果沒有人站出來提出異議,沒有人敢於否定那些不合理的東西,那麼一切都隻會原地踏步。

你總是說自己應該進步,應該成為獨一無二的人,那麼從現在開始就不要輕易相信別人,不要將自己束縛在狹小的空間內,你有權利去懷疑一切,你有權利去反對那些權威的東西。你的才能不是用來維護那些“錯誤”的真理的,而是為了去突破、去創新,去創造一種新的可能性。可以說你從來不需要對那些權威負責,真正應該負責的是自己的態度,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