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3:行動—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不是思考而是行動
決定結果好壞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是行動,行動質量往往決定了我們辦事的效率和結果。這個世界固然需要好的想法,需要好的思想理論來進行指導,但是一流的執行力才是最最關鍵的要素,執行力不行,那麼即便是最好的想法,也不會帶來什麼好的效益。所以哈佛人的原則就是“行動至上”,對他們來說,執行力永遠是成功路上最關鍵的一個環節,確保一流的執行力是每個學員必須要做到的事情。
永遠不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你所說的話應該為接下來的行動負責,當然你所有的行動都要為自己的話負責。
—哈佛法則
說起執行力,我們習慣了從歐美那些成功的企業家身上尋找影子,但是很多來自東方的企業家實際上也具有獨特的魅力,比如說中國,在中國這個更加注重語言表達的國家,那些實幹的企業家其實更加難能可貴。近些年來風生水起的阿裏巴巴掌門人馬雲就是一個堅定的行動主義者。這個來自東方國度的小個子創造了電子商務史上的諸多奇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從來都是一有想法就付諸實踐的人。他說過的一句話其實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我看見很多遊學的年輕人,都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毫無疑問,這樣的通病似乎是世界性的,我們常常可以聽見周邊的那些人興致勃勃地談論自己的理想,聽上去就像是話劇台詞一樣:是的,我想成為明星,我想打造自己的商業帝國,我想成為一個科學家,我想要寫作……不得不說,每一個夢想的種子都很飽滿,但是多數人很可能根本就沒想過要去播種,這些老調我們已經在各類選舉中聽得多了,以至於我們覺得沒有人去踐行它是正常的。
很高興我們每天都活在夢想之中,都有著一大把的夢想等著放飛,我們可以為這些夢想列一個長長的表單,或者寫一本諸如《我的一百個夢想》之類的書,那一定很美妙。但是你真正去做了嗎?相信我,這句話絕對會讓多數人感到發瘋和難為情的。在這個世界上建立一個夢想很容易,但是這不是在幼兒園裏編講童話故事,不是比誰的故事更加精彩,你需要的是實踐,是行動,是將夢想變成現實的一個過程,空談理想可不會有人獎勵你一塊糖果什麼的。
多數人都有一張漂亮的嘴巴、充滿彈性的舌頭,還有那充滿磁性的嗓音,但是你的手不能永遠插在褲兜裏,你應該做點兒什麼,為了你所說的那一番話,你就該主動做點兒什麼,而且是盡快去做。曾經的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在某一次新生入學典禮中對著廣場上的學生們大喊:“我不想知道你們想要什麼,隻想知道你們做了什麼;我不想聽你談論什麼理想和價值觀,我隻希望看到你們每個人都在行動中釋放出自己的價值。”他認為哈佛如果僅僅依靠這些高高在上的夢想,那麼早就該倒閉了,如果學生們僅僅是來做夢的,那麼也可以趁早滾蛋了。
所以哈佛非常重視學生執行力的培養,在這一方麵我們所能想到的也許是美國的西點軍校,但是哈佛大學仍舊做到了它所能做到的最好程度。很多時候,導師們會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寫下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然後過一段時間再讓學生看看自己做到了幾條,自己完成了幾個理想。很顯然,那些什麼也沒做到或者什麼也沒去做的學生會感到羞恥,但這並非是為了侮辱和嘲笑他們,而是為了讓學生意識到行動的重要性。
他們也許應該像美國探險家約翰·戈達德那樣,這家夥曾經給自己定下了127個宏偉的誌願,44歲的時候,他已經曆盡艱險順利完成了其中的106項,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此後他仍然在不停地挑戰自己,爭取完成自己所有的心願。不要說戈達德是個天才,不要覺得他是一個異類,你其實也能做到,當然前提是你有一顆行動者的心,你願意背負著夢想邁步前進。
其實,一個人不用去實踐自己全部的夢想,說實話你也不能完全做到。哈佛大學曾經做過調查研究,發現那些成功人士通常也隻完成了不到1/2的目標,也就是說他們最終放了一半的鴿子,當然這完全和個人的能力、精力、時間、工作的重點有關,很多時候,那些暫時不重要或者做不到的就隻能往後推了。但是至少人家成功實踐了一半的理想,而你是否願意為這一半的理想去打拚呢?
對於年輕人來說,做到一半的要求並不是什麼非常困難的事情,隻要我們有行動的決心,那麼多數的夢想都是能夠變成現實的。這個世界不是依靠嘴巴來辦事的,而是要靠雙手來完成工作,你的行動決定了你的未來,什麼也不做,那麼什麼夢想都隻是空想。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也說:“人生來是為行動的,就像火總是向上騰,石頭總是向下落。對人來說,一無行動,就等於他並不存在。”美國總統肯尼迪也認為:“最大的危險就是無所行動。”這位來自哈佛大學的總統完全繼承了哈佛的行動派風格,他是一個實幹家,和其他那些總統一上台就誇誇其談地談論自己的構想不同的是,他很少談論那些空洞的東西,而是談論之後會立即著手去做。他曾經說過:“美國人選一個總統不是讓他吃飯、喝咖啡,然後大談那些難以實施的國家政策的,人民的總統應該是一個執行者。”
很顯然,我們也不能拿自己的夢想開玩笑,不能隨意就踐踏自己的夢想,既然你有夢想,那麼就要想辦法在生活中真實而完整地呈現出來,正如馬克·吐溫所說:“睡在鋪蓋裏做夢的乞丐是沒有辦法吃到豐盛的食物的。”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趕緊行動
立即行動,不要尋找延遲的借口。
—哈佛法則
在南非的塞倫蓋蒂大草原上,每年都會上演驚心動魄的大遷徙,數以百萬計的角馬為了尋找青草和雨水,會組成大軍北上遷移,不過沿途它們必須經過馬拉河,河對麵就是水草豐美的天堂世界。當然馬拉河裏麵有大量的鱷魚躲在那裏守株待兔,而身後則是尾隨著它們的大軍—獅子和其他獵食動物,在前後夾擊之下,角馬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抉擇。所以當角馬大隊伍到達河邊時,如果有一隻角馬率先跳入水中,那麼其他角馬就會接踵而至躍入水中。原因很簡單,因為渡河的角馬越多,自己生存的機會就越大,所以和大隊伍一起渡河往往是最佳的機會,如果猶豫不決的話,很可能會遭遇更大的危險。
這是動物世界裏的生存遊戲,人其實也會麵臨類似的遊戲,而遊戲的製勝規則依然是“立即行動”,這一點在哈佛人眼中非常重要。曾經在哈佛大學深造的維娜曾經說起自己的經曆,當時她想要競選某社團的主席,不過她擔心自己能力不夠,所以一直猶豫不決,她的導師了解情況後,對她說:“當豹子發現獵物時,它們一定會選擇出擊的,至於失敗或者成功,它們從來不會去想,隻要把握機會就行了。”維娜於是立刻去報名,結果等到競選那天,她發現很多人都是能力普普通通的新生,隻不過大家都選擇立即下手。那一次,維娜如願競選成功,她自己也承認,如果當時沒有立即行動,那麼也許一輩子也擔任不了這個職位。
哈佛大學的教育理念就是勇敢把握現在,現在就是唯一的機會,要把每一次機會都當成唯一的機會來對待,所以一旦有了機會,就不要猶豫、不要拖延,要立即行動。在哈佛大學中,雖然教育水準很高,但是令人吃驚的是,這裏的學生通常都是全世界最勤奮的學生,相比於其他很多學校裏拖拖拉拉的作風,簡直讓人難以想象。要知道哈佛的學子從來沒有想過將事情往後拖,他們幾乎不敢想象將所有的功課都安排在第二年、第三年。對他們來說,如果想要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學生,那麼就要立即向著這個目標出發,就要立即投入到辛苦的學習當中去。很顯然,這就是哈佛之所以成為哈佛的原因。
幾乎每一個哈佛學生都會聽到一個有關伏爾泰的故事,據說哲學家伏爾泰曾經對眾人說起一個謎題:世界上什麼東西是最長的,也是最短的;是最快的,也是最慢的;是最容易分割的,而又是最廣大的;是最不受重視的,而又是最令人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也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事物生命不絕。
聰明的查帝格給出了答案,那就是“時間”。首先時間無窮無盡,所以最長,但我們常常什麼也沒做,時間就已經過去了,所以它也是最短的東西;對於快樂的人來說,時間往往過得很快,而在那些等待的人看來,時間則過得很慢;時間可以被細分,被切割成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當然時間沒有盡頭,所以廣大無邊;時間未到時,大家都不會重視,而等到時間失去之後,又開始追悔莫及;沒有時間,一切行動就是空談;時間能夠埋沒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而偉大的東西則會在時間中綿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