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希望每個學員都可以重視時間,都能夠把握眼前的每一分鍾,隻要有了想法,隻要出現了機會,就要盡快去做,隻有這樣才有機會把事情做好,才有機會把握住發展的機會。富蘭克林說過:“把握今天等於擁有兩倍的明天。”比爾·蓋茨也說:“想做的事情立刻去做!當‘立刻去做’從潛意識中浮現時,立即付諸行動。”而Facebook的創始人紮克伯格說:“我很慶幸的是那些比我先想到好點子的人沒有立即去動手。”當然,這隻是他的謙辭,但至少證明了他是一個善於把握機會的人。當年他也是大學裏的尖子生,當然,為了創業,他決定效仿蓋茨先生,於是立即決定放棄自己的學業,然後一心一意創業,最終的結果是他成了年輕一代中最成功的有錢人。
也許你當初真的想到了創立一個類似於Facebook這樣的公司,也許你的想法比紮克伯格還要更完美,但是很不幸的是你什麼也沒做,你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機會從身邊悄悄溜走。還記得那位發明電話的貝爾先生嗎?實際上從史料來看,這位先生並非是第一位發明電話的人,至少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懷疑這一點。這並非是對貝爾先生的不敬,但是事實就是如此,當年實際上還有一位科學家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發明了電話,但是這位粗心的先生大概沒有立即想到自己應該去申請專利,我們隻能猜測也許是他太激動了,也許是他認為晚一兩天也沒什麼事,或者是他覺得自己應該吃飽飯好好休養一下,再容光煥發地去申請專利。就是因為拖延,他才失去了“電話之父”這樣的頭銜,而貝爾先生顯然更加注意時間的重要性,他當天就去申請了專利。
兩個人前後申請專利的時間相差了一天,而恰恰是這一天改變了電話發明專利的歸屬權,貝爾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人類科技史上,而另外那個科學家則被人遺忘在了曆史的角落。其實像這樣的與成功失之交臂的事情幾乎數不勝數,你之所以沒有像別人一樣獲得成功,不是因為能力不行,不是因為想法不夠出色,而是執行力太差,你沒有立即去行動,沒有把握住時間,所以最後生活也和你開了個玩笑。但試想一下,生活會願意和你開幾次這樣的玩笑,而你又開得起幾次這樣的玩笑呢?所以,凡事都不要拖延,要永遠記得在第一時間展開行動。
等待隻會讓你喪失那注定的成功機會
選擇繼續等待隻會讓成功和你擦肩而過。
—哈佛法則
春天到來的時候,農民都忙著播種,有個農夫卻非常休閑地到處閑逛。鄰居就非常好奇地問他:“你怎麼不在田裏播種呢?”農夫振振有詞地回答說:“今年的天氣看起來很幹燥,我擔心不會下雨,那到時候我的莊稼不就全部枯死了嗎?所以我還是等一段時間再看看。”這個人接著問:“那你可以嚐試著種一些棉花。”農夫依然搖頭,他說:“如今這樣的天氣真是反常,估計蟲子肯定會很多,我害怕辛辛苦苦種下去的棉花會被蟲子全部吃幹淨,還是再等等看吧。”等到了秋天,別人都在農田裏收割莊稼時,農夫依然坐在那裏等待好天氣。
我們在嘲笑農夫的時候,其實沒有意識到自己很多時候就是這個農夫,我們也習慣於等待,習慣於萬事俱備才動手。據我們所知,美國每年大約都有7.5萬人成天無所事事,他們所做的事就是等待,等待那些最好的就業崗位,等待著金融市場好轉,等待著房價趨於平穩,等待著政府出台更有利於自己的救濟政策。這些人完全沒有主動去做出改變,沒有想辦法在經濟困難時期去尋找機會。事實上,政府每年都在想辦法增加就業機會,但是每次提供就業崗位後,總是收效甚微,因為沒有多少人願意上崗,很顯然他們在考驗政府的耐心,希望接下來能夠得到更多,可是到了最後發現情況越來越糟糕。
很多人都是十足的機會主義者,他們自以為對各種博弈手法了如指掌,總是妄想著可以等到一個更好的機會,但是等待除了給他們帶來更多折磨之外,似乎並沒有帶來什麼改變,最後他們甚至還會錯失那些可以把握住的機會。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先選中10個人,讓他們保持空腹狀態,然後安安靜靜地坐在封閉的房間裏,然後承諾會讓人分批給他們送去食物,但是每個人隻能吃其中的一份食物。結果第一批人送來的是雞蛋和玉米,這時候沒有人動手,第二批人送來了比薩,這時候還是沒有人願意品嚐。接著第三批人送來了漢堡和雞腿,這時候這些人開始感覺到饑餓,都抑製不住吃食物的衝動,但最終還是忍耐住了。第四批人很快到來,然後端上了燒雞和葡萄酒,測試者開始感覺到肚子裏一直咕咕咕地叫個不停,可是看著食物越來越好,他們認為後麵肯定還會有更好的食物等著自己去享用,所以咬咬牙都拒絕了眼前的美食,繼續耐心地等待。可是十幾分鍾過去了,第五批人仍舊沒有出現,幾個人開始焦躁不已,但還是強忍著繼續等待。又過了十幾分鍾,房門終於再次打開了,可是送食物的人手上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測試者非常疑惑,這時候,送食物的人禮貌地問大家:“食物已經送完了,請問還合你們的胃口嗎?”幾個測試者麵麵相覷,為自己沒有吃掉那些食物而後悔不已。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導師喬伊認為這不能單純地用貪婪來解釋測試者們的心理活動,其實最準確的描述應該是“慣性等待”,喬伊認為每個人都有等待的慣性,總是覺得下一次會更好,總是對未來抱有美好的幻想,可事實上生活有時候隻是一種隨機的選擇狀態,下一次的機會未必會更好,而你的等待很可能會因此而撲空。
正因為我們常常都太喜歡等待,都對將來抱有太大的幻想,以至於在等待中白白錯過了很多機會。其實,機會從來都不是等來的,而是需要我們自己主動去把握,隻要感覺機會很好,那麼就要及時出手,不要總是抱著“還有下一次”的想法。就像拉斯維加斯那些專門碰運氣的賭徒一樣,至少高達99%的賭徒都是抱著“下一把必贏,或者下一把會贏得更多”的心態而選擇繼續坐在那裏,最後你可以看看,整個美國大約有90%的賭徒都在往外掏錢,而37%的人則幾乎傾家蕩產。
等待並沒有給他們帶來什麼好運氣,反而將他們原先的那一部分運氣全部浪費掉了。莎士比亞說:“好花盛開,就該盡先摘,慎莫待,美景難再,否則一瞬間,它就要凋零萎謝,落在塵埃。”既然你有機會獲得成功,那麼就不要輕易放棄這樣的機會,未來也許會更好,但沒人可以保證一定可以更好,把賭注押在繼續等待上,這是完全不合算的。
你之所以覺得下一次會更好,隻是因為你對現狀還不是很滿意,你希望生活還能進一步完善,還能進一步補償你。所以當比薩上麵塗上番茄醬、乳酪、香料、橄欖油、芝士、餡料之後,你卻還想等一份加上蜂蜜、藍莓和其他更高級的食材的超級比薩,可是你是否真的足夠幸運能夠吃到這些東西呢?記得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曾在哈佛大學講過這麼一句話:“如果有50%的把握就上馬,有暴利可圖;如果有80%的把握上馬,最多隻有平均利潤;如果有100%的把握才上馬,一上馬就虧損。”
所以年輕人要善於把握眼前,要善於珍視自己所能把握住的任何機會,不要等到條件全部具備了才開始行動,也不要妄想所有的事情都能夠滿足自己的心意,當時機比較成熟時,就應該主動出擊,過多地等待隻會讓你錯失機會,最終可能一無所獲。
敢於行動,就能創造別人創造不了的奇跡
所謂的奇跡隻不過是做了大多數人都不敢去做的事情,並且做成功了。
—哈佛法則
哈佛大學曾經將福特納入自己的教材之中,除了福特公司特殊的經營和管理模式吸引人之外,福特的人格魅力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內容。哈佛大學的教材在形容福特的為人時,曾經這樣描述:“一個狂飆突進的天才企業家,沒有什麼是他不敢去做的。”
比如當V6發動機普及的時候,福特某一天突然產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那就是在引擎中安裝8個氣缸,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工程師都認為福特大概隻是說說罷了,要想真正實施,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福特卻大膽地進行試驗,而且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結果經過無數次的失敗之後,這個狂人還是完成了這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大膽行動成為了福特身上的一個明顯特征,而這也迎合了哈佛精神,在哈佛的教學理念中,學校常常鼓勵學生去挑戰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有一次,一位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係列荒唐的課外作業,他讓學生說服校長當麵罰抄“哈佛大學”100次,然後讓美國總統小布什寄一張相片過來。
事實上,多數學生都沒有動手,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動手,可以說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有一個叫戴維的小夥子卻順利完成了任務,他花費了兩天的時間說服了校長“配合”自己的工作。之後他又給小布什寄去了一封信,信中他非常真誠地懇求得到一張小布什先生的近照,最後也順利完成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