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2:思考—三思而後行的人,很少會做錯事情(1 / 3)

法則2:思考—三思而後行的人,很少會做錯事情

大哲學家康德說:“手是用來做事的,腳是用來行走的,但是手腳都受到大腦的支配。”由此可見,想要有所行動,想要讓自己的行動方案更加合理科學,想要避免更多的錯誤,想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那麼最重要的就是多進行思考。在哈佛大學中,人人都非常重視思考,因為思考是前提,是一種約束和控製手段,一旦欠缺思考,問題和錯誤就可能會泛濫。

沒有思考的行動隻能收獲失敗

良好的行動首先應該是想出來的。

—哈佛法則

在如今這個手機大爆炸的年代,蘋果、三星、摩托羅拉、微軟、聯想等相互競爭,想必大家差不多都忘了美國曾經有過一家銥星公司,要知道它曾是世界上最有發展潛力的公司。1987年,銥星公司的工程師們一覺醒來,就提出了一個近似於夢幻的偉大計劃:用66顆低軌衛星組成覆蓋全球的通信網。不得不說這個想法很具有挑戰性,但是有腦子的人都知道這需要花費大筆的錢,所以成本會很高,那麼消費者是否願意掏一大筆錢來抓住那66顆衛星呢?

遺憾的是沒人去想過這樣的問題,偌大的一個公司中,所有人都被這項偉大計劃的光環吸引住了,沒人願意認真分析計劃是否可行,沒有人冷靜地思考自己可能麵臨的困難和風險。結果在一片叫好聲中,公司沒頭沒腦地投入了50億美金,但事實上顧客並不願意為高成本的服務付費,最後銥星公司因為高成本的負債而宣布破產。

哈佛大學的克萊斯教授在向學生們分析這個案例時,用的是一個極具諷刺性的總結:銥星公司用手放衛星,而不是用腦子。這當然是不符合哈佛精神的,在哈佛人眼中,不動腦子的行為都是荒唐的,當然,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位教授先生在講完這節課後,他的一個學生就犯了類似的錯誤。

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學生埃裏克在化學實驗課上臨時想到了一個新的試驗方法,當然為了盡快展示自己的成果,這位同學自作主張,當場就進行實驗,結果差點兒沒把實驗室給炸飛了。這是克萊斯教授無法容忍的,不是因為錯誤,而是因為態度,他覺得一個人如果不經過考慮和分析,就盲目去做,那麼實際上就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的態度。所以在課後,他衝進教室,非常生氣地告誡學生:“永遠不要將腦子放在微波爐上。”

在哈佛大學中,學生們被灌輸的一種想法就是“思考是一種效率”,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夠太過草率,而要事先花一點兒時間進行思考和分析,這樣會讓你的工作更加輕鬆,所承擔的風險也會更小。思考實際上代表了效率、安全、穩定,而這些都是行動中最為倚重的東西。

當然,很多人都沒有思考的習慣,都覺得凡事如果太過謹慎、太過膽小了,就沒有了意思。這些年,你可能聽過各種各樣狂妄自大的聲音,“我不會將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思考上”,“我能行動,代表了我很自信”,“你要讓我一屁股坐在那裏想那些沒用的東西嗎?你知道我一分鍾要損失多少錢嗎”,這就和傲慢自大的西部牛仔一樣:看著吧,我會徒手撂倒一頭熊的。

但是這些狂人中,可沒有幾個獲得了什麼成就,也許一個也沒有,他們在股票市場、在賭馬場上,在各種投資領域往往虧得血本無歸。他們也許都是“實幹家”,但都是一些不喜歡用腦的實幹家,你沒有辦法期望他們會成長為巴菲特那樣的大師,成為喬布斯那樣的天才企業家。

上帝給你一個腦子,可不是讓你用來想食物、美麗的女人和錢的,如果你想要讓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就需要想一想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做,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多做思考並不是一件壞事,這是一種良好的個人習慣,毫不客氣地說,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莽夫最後成為了成功者。什麼人才不用思考呢?就是那些最底層的執行者,還有那些機器,因為別人早就幫助他們設定了程序,他們要做的就是執行。

思考的必要性就在於我們都知道未來是不可控的,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會發生,你要做的就是盡量消除那些不可控的因素,你要讓自己的行動維持在可以控製的範疇內。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盡量將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做一番分析,要對各種風險進行評估,要製訂非常詳細的行動策略和規劃。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實幹性,結果年輕人往往過度專注執行和行動,而忘記了自己是否應該多花一點兒時間來想一想自己的行動方案。這些孩子需要接受更高等的教育,需要接受更高級的培訓?不,我們沒有理由要求他們去達到什麼樣的標準和高度,其實他們最缺乏的是一種自我克製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多做思考,凡事靜下來想一想,那麼問題自然會被一個個找出來,至少你不會太過衝動行事。

10年前,哈佛大學邀請金融巨鱷索羅斯來演講,這位臭名昭著的投資大亨總是像一根攪屎棍一樣將全世界各地的金融業搞臭,但是對哈佛來說,他的個人能力和成就是足夠吸引人的。所以學生們都迫不及待地向索羅斯討教成功投資的秘密,這位喜歡冒險的投資大師隻說了一句很簡單的話:“在做出決定之前,你要多給自己一分鍾的時間思考一下,冷靜,冷靜,再冷靜。”是的,我們都需要在行動之前多做一些思考,隻有把問題想清楚了,隻有把風險排除幹淨了,我們的行動才會更有效率。

養成一種質疑能力,不要糊塗地樂觀

在一個正確的命題麵前,你要做的不是驗證它的正確性,而是盡量想辦法看看能不能證明它不成立。

—哈佛法則

現年75歲的安德魯教授是研究人類學的專家,可以說是這一領域的權威,他的所有理論幾乎都被奉為圭臬,即便隻是看一看他的弟子們,你就知道他有多麼專業、多麼權威了。有一次他談起了自己在哈佛大學的一個經曆,那一次他應邀去哈佛演講,談論人類進化之謎,當時安德魯教授估計人類很可能會在幾百萬年內消失,或者是進化出另一種形態。

台下的學生聽得都很入迷,但是有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說:“尊敬的教授先生,我覺得人類有自己的進化方式,所以我覺得您的猜測很可能不成立。”

安德魯教授扶了扶眼鏡框,笑著反問說:“你這是在質疑我嗎?你在質疑一個教授?你知道我是誰嗎?”

學生恭敬地回答說:“是的,先生,我知道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但現在,在這裏,在這個問題上,毫無疑問,您的理論是不完全能站住腳跟的。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我相信人類的進化可能會被技術所改變,所以您所說的消亡或者大變異,我覺得不一定會出現。”

安德魯會心地笑了:“你所說的不一定正確,但是我很欣賞你敢於質疑的態度,好吧,現在咱們誰也說服不了對方,還是等到幾百萬年後再來評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