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好人”,而不是“聰明人”
有人說在哈佛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人。不錯,在哈佛與真理為友的校訓本身就蘊含著對做人的要求,對個人與社會關係的思考。
—美國第24任勞工部部長 趙小蘭
最重要的是,讓我們記住一個優秀公民對公眾的首要職責—請記住不是唯一責任,就是要保護自己的道德誠實,使之不被玷汙。
—哈佛前任校長 阿伯特·勞倫斯·洛厄爾
有教養的人的遺產,比那些無知的人的財富更有價值。
—古希臘偉大哲學家 德謨克裏特
名副其實的教育,本質就是品格教育。
—奧地利著名教育家 馬丁·布貝爾
在哈佛商學院的一次案例分析課上,同學們遇到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著名的登山隊,多年來征服了無數高峰。但是唯一的遺憾,就是沒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因此,他們把攀登珠峰當成了自己的最高目標。
經過多年籌備,他們來到了喜馬拉雅山腳下,憑著豐富的攀登經驗,登山隊員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快要接近頂峰了。這個時候,他們發現了一名奄奄一息的登山隊員,是別的登山隊留下的。這時這個登山隊長要做一個決策:是把這個人抬下去,放棄已在眼前的登頂機會,還是把這個人放在這兒,繼續登山?或者有更好的選擇?
如果你是這個登山隊長,你將做何選擇?這個案例對你經營企業,如何做人,有何啟示?
據說這個故事在哈佛商學院是個經典故事,每一屆的學生在第一個學期都要聽這個故事,每個新生第一個星期要談的也是這個故事。這個故事非常形象,它說明了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往前衝的時候,必然要遇到一些道德和社會責任的問題,那這個時候,你該如何抉擇?
正確的做法,就是依據內心的道德標準來做抉擇。按一個“好人”的標準,而不是一個“聰明人”的標準來做抉擇。朱棣文曾說過:“多年前,母親曾經對我說,‘Elwood,活在這個世界上,你要麼做一個聰明人,要麼做一個好人’。我做聰明人,已經做了好多年了。……但是,我推薦你們做好人。”
“聰明人”和“好人”有什麼區別?我們不排除有些人既是“好人”,同時又是“聰明人”,在這裏,“聰明人”和“好人”隻代表兩種判斷問題的標準,“聰明人”是根據自己的“智能”來做出判斷的,而“好人”是根據自己的“道德感”來做判斷的,按照哪個標準做抉擇,最能考量一個人的價值。
不同人選擇的標準不一樣。對此,約翰·亞當斯總統的選擇是做一個“好人”。即按照“好人”的標準去做抉擇。不僅如此,他還要求自己的孩子,小亞當斯總統也這麼做,他對小亞當斯說:“我的孩子,你的人生目標應當追求道德,因為它們才是永恒的。”
道理雖然簡單,但是按照道理做卻很難。如果按照“好人”的標準去做抉擇真的很容易的話,哈佛商學院就不會把這個案例當作每一個新生都要參與討論的案例。因為隻有最重要,最難解決的問題,才會出現在哈佛的教學案例之中。
現實中,這個案例討論的情景經常在現實社會裏再現。常常,因為一小部分“聰明人”沒有按照“好人”的標準做抉擇,結果導致災難性後果。危害最大的,就是2008年那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
這個問題是如此嚴重,以致美國第24任勞工部部長趙小蘭應邀去哈佛商學院演講時,就把這場金融危機涉及的個人道德因素作為自己演講的主題:“這種危機是由極少數人肆無忌憚的行為造成的,他們中有一些人就畢業於我們國家的幾所頂級商學院……除非一個人的才能是建立在強烈的道德原則和價值觀基礎上的,否則即使最好的教育和最好的老師,都不可能培養出我們所需要的優秀領導者。這就是為什麼對你們來說從今天開始進行領導才能和價值觀的初讀學習是如此重要和適時的原因。”
沒有道德感的人才是危險品
很多人非常聰明,但缺乏道德觀,他們的才能就變得非常危險。關於這一點,趙小蘭提到了哈佛校友、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爾揭露的一種現象:“新生代中一些最優秀的數學人才轉投金融工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來向大眾掩蓋金融財政風險。結果,很多公共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上都布滿了令人費解的數字,沒有人能夠理解。”在世界頂級商學院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成了一些人欺騙公眾、做假賬的本領。這樣“聰明行事”的後果,就是讓無辜的公眾去背負資產貶值,生活無著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