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好人”,而不是“聰明人”(2 / 2)

“好人”和“聰明人”之間的抉擇經常在現實生活中上演

對於這些損害社會信用體係,製造“金融危機”的“聰明人”,趙小蘭問道:“我想知道如果給這些人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他們會怎麼做呢?他們還會重蹈覆轍嗎?他們這樣做值得嗎?擁有幾百萬美元又怎麼樣呢?他們中的許多人依然年輕有為﹑精力充沛。但是當他們的信譽和名聲與美國金融史上一些最大的醜聞聯係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又將如何度過餘生?他們留給親人們的又將會是什麼呢?”

在哈佛課堂上關於“攀登珠峰”案例的討論,在這裏又重現了。不知道一些人在做出危害公眾利益的抉擇時,是否會想起在課堂上討論過的這個案例。即便是當初在課堂上,做出了“好人”的抉擇,但是在現實中,麵對強大物質利益誘惑時,還能做出這樣的抉擇嗎?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依靠社會監管之外,還有依靠內心道德感的約束,要記住,隻有有道德感的智能才是真正對社會有益、真正有價值的。

如果壞行為不被抓到,你還會做嗎?

趙小蘭在演講中提到過一些人因為被抓而憤憤不平。“有些人可能強辯說世事不公:說投資者太狡猾了,說他們不過是使用了一些與眾不同的記賬方式;又托詞說市場的壓力太大,為了保障業績,他們不得不這麼做,說所有人都在這麼做;又說他們根本沒有錯,他們隻不過是運氣不好被逮住了而已。”

隻要是錯誤的行為,不管有沒有被抓到,或者有沒有被指出來,都是錯誤,都是要認真反省和改正。但如果一個人失去了道德感,也就是說,他們隻是一個“聰明人”,而不是一個“好人”,他們做出抉擇的依據就會是,如果做一件違法的事收益很大,而且不會抓到,他們就會去做。他們隻考慮做這件事會不會被抓到,而是不會考慮這件事對不對。他們已經失去道德判斷力。

不要把“貪婪”和“抱負”混為一談

人們常常也把“貪婪”和“抱負”混在一塊。把私欲披上道德和合法的外衣,這樣不僅能夠騙過別人,甚至也能騙過自己。這樣做,隻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迷惑。很多人做出違背道德的事,還認為自己是無辜的。正因如此,布什總統,這位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經說過:“我們需要大批有品格的能夠區分‘抱負’和‘貪婪’的人們。”

看似在大學課堂上的一個普通的案例討論,很有可能就出現在我們今後的生活中。在道德和利益衝突麵前,我們要選擇用自己的道德觀去判斷,而不是僅僅依靠自己的智能去判斷,要先做一個“好人”,在這個基礎上,再選擇聰明行事。

報章測試

哈佛教授提到一種“WJS測試”,“WJS”是《華爾街日報》的縮寫,要你覺得那件事上了《華爾街日報》頭版是值得驕傲的事,那就可以去做;反之,如果你不願那件事被《華爾街日報》報道,就不該去做。“WJS測試”,在美國公司裏、銀行裏應用得非常普遍。

巴菲特也曾提到過與“WJS測試”類似的“報章測試”。“我們已有足夠的金錢,能賺更多固然不錯,但失去一些也沒什麼問題。我們不能損失的是聲譽,聲譽一點也不能有所損失。所以我要求經理們所做的決定不僅要合法,更要以‘報章測試’的準則來衡量。假如他們知道某個行動將由某個不太友善的記者翌日在當地報章上報道,親友和鄰居都會讀到,他們會有怎樣的感覺?如果能通過這個測試,便沒問題,接近不能通過的也應放棄。此外,他們可隨時打電話問我的意見,但如果要找我,大多(決定)會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