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人脈的“連接者”
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從內布拉斯加州和堪薩斯州招募到一批誌願者,隨機選擇出其中的三百多名,請他們郵寄一個信函。信函的最終目標是米爾格蘭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由於幾乎可以肯定信函不會直接寄到目標,米爾格蘭姆就讓誌願者把信函發送給他們認為最有可能與目標建立聯係的親友,並要求每一個轉寄信函的人都回發一個信件給米爾格蘭姆本人。出人意料的是,有六十多封信最終到達了目標股票經紀人手中,並且這些信函經過的中間人的數目平均隻有5個。也就是說,陌生人之間建立聯係的最遠距離是6個人。1967年5月,米爾格蘭姆在《今日心理學》雜誌上發表了實驗結果,並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說。
這個假說可通俗地闡述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米爾格蘭姆的實驗證明,在實驗中,一些人比另一些人重要得多。當米爾格蘭姆分析了信內的名字,發現有三個名字在一半的數據包出現,這三個人是與股票經紀人取得聯係的關鍵人物。並不是說世界上每個人與另外一個人之間都能通過隨機的六個人或更少人取得聯係,實驗指出的是,極少數人認識很多人,而我們通過這少數人與其他人聯係在一起。這些特殊的少數人,就是“連接者”,“連接者”有很多朋友,因為他們看到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雖然大多數人隻選擇他們了解的人保持聯係,而經常拒絕他們認為不值得了解的人,而“連接者”們卻與他們都很熟。
因此,你最好成為一個“連接者”,如果沒有成為“連接者”的經曆和社交技能,最好的辦法就是結識“連接者”。
提高人脈質量
我們知道,哈佛是一個非富即貴的人脈圈。美國精英,大部分都是從哈佛這個非富即貴的人脈圈走出。在進入哈佛之前,這些學子已經通過哈佛的嚴格篩選,保證這些學子具有大富大貴的資質,不光哈佛,還有很多“精英圈子”,為了便於行業內的工作交流,都實行一種高準入製度。他們不追求人脈的數量,而追求實打實的質量。如果條件不夠格,就很難加入這些社團。
這就告訴我們構建高效人脈的方法,即尋找一個精英人脈圈,並想辦法加入其中。一旦這些精英人脈圈接納了你,也就證明了你的資質和能力。如果你的資格還不夠加入其中,那麼,首先要考慮給自己充電,使自己獲得入門資格。
哈佛職業辦公室一位畢業於哈佛MBA的學生說,哈佛從一開始就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千金難買的社交舞台,在這個社交舞台上,有精心挑選的、世界各國最具潛力的學生,他們大部分有野心,有抱負,還有世界上一流的教授,他們大部分都有幾十年豐富的商業經曆。進入了哈佛,你就等於擁有了4萬名已經功成名就的校友。
記住每個人的信息
當克林頓總統還是一名牛津大學的學生時,他就有一個習慣,每認識一位新同學,他都會在自己的通訊錄上將他們談話的重要信息記下來。他的一些同學對他的行為感到不解,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克林頓回答道:“我正打算進入政界,現在正計劃著去參加阿肯色州的政府公職競選,所以我要把遇到的每一個人都記住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