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精英堆”裏:哈佛人脈圈(1 / 3)

站在“精英堆”裏:哈佛人脈圈

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係。

—美國第26任總統 西奧多·羅斯福

不一定是同班同學,也不一定睡上下鋪,但隻要是一個學校畢業的,就會有一種親近感。現在同學之中很多人已經在各自行業逐漸進入角色,這個同學網絡就成了非常寶貴的資源。

—哈佛商學院易凱資本CEO 王冉

記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輕易地叫出來,等於給別人一個巧妙而有效的讚美。

—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 戴爾·卡耐基

進入哈佛,就等於加入了一個精英俱樂部,又好像進入了一個超級開放,又超級密集的人脈大課堂。在這裏,無論是畢業典禮、社團活動、校友聯誼,還是課堂討論,包括所有的學習項目,同時都是人脈課。於智博在《真實哈佛MBA》一書中,提到剛入哈佛時的感受:

“雖然入學的新生們和我一樣興奮,但我們這900名新生報到後還不知道在未來的10個班裏,誰將會與誰是同班學生,因為分班的情況要等到迎新周的第4天才會公布,迎新過後才會分班上課,開學典禮隻是迎新周的開始。校方如此用意,是想避免學生們一下子隻撲在同班同學身上,而是鼓勵學生們沒有目的性地、隨機地去結識其他學生。

“一進校,我就注意學生和校方都在處處注重培育人脈網絡。首先,學生們自身就很重視人脈網絡。其次,迎新營的多項分組、分隊、分教室的活動,就是校方有意識讓新生們必須認識其他同學。再次,為期一年的6人學習小組就是一個長期固定的小型網絡。在開課前兩天才公布分班通知,全年級一共900人,從A到J不多不少分10個班,每個班正好90人,剛好坐滿一個U形教室。

“一個班就是一張永久的人脈網絡。同時,這是一張觸及社會各領域的網絡,畢業後工作就是強大的人脈資本。現在想想,要組織一個既多元又盡可能和睦的90人集體,至少得大概了解每個學生的背景,這談何容易,更別說要從900人裏劃分出10個這樣的集體,校方真是用心良苦啊。

“哈佛大學旗下的12所院校,都是各行各業人才聚集的地方。如果不認識些未來的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大法官、律師、名醫、作家、教授、學者,那實在太可惜了。所以大家都盡可能地參加各院活動。”

很多人去哈佛不僅是為了學習,更重要的是想通過哈佛搭建校友人際關係網。正如哈佛教授所說,哈佛為其畢業生提供了兩大工具,一個是對全局的綜合分析與判斷的能力,一個是哈佛大學提供給學生強大的、遍布全球的4萬校友網絡,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各個行業都能提供寶貴的信息和資源。

成功不是你是誰,而是你認識誰

沃倫·巴菲特報考哈佛時年僅19歲,但以貌取人的主考官以為巴菲特“19歲的年紀,16歲的長相,12歲的體重,9歲的心理”,錯失了一名天才學生。巴菲特與哈佛失之交臂,但聰明的巴菲特並沒因此而錯失良機,他找到了成功的核心,成功的核心不在於你是在哈佛,還是別的大學,而是你和誰在一起。在尋找其他大學的時候,巴菲特了解到格雷厄姆和多德這兩位他最欽佩的投資大師在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書,他匆忙向哥倫比亞大學寄出了一份時間上有點晚的申請,並幸運地由多德教授回複且接受了他的申請。從這些教授身上他學到了很多,對此他由衷感歎道,“在大師門下學習幾小時的效果,遠遠勝於自己過去十年中自以為是的天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