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為別人服務的人最富有(2 / 2)

她不惜以母子分離做代價讓奧巴馬明白,知識對人一生的重要性,同時她還以身作則地指導奧巴馬有了知識後,如何運用它,為需要幫助的人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才是學好知識的關鍵。母親謙和、包容和對世界不同種族的認同,以及她對待父親、繼父和周圍朋友的態度都為奧巴馬人生觀的建立樹立了良好的楷模,也正是在母親這座精神家園的嗬護和關愛下,奧巴馬才以獲得眾多白人、黑人選民支持的第一個黑人總統候選人的身份向美國總統寶座進行挑戰。

奧巴馬當年考取哈佛大學法學院時,關鍵因素之一就是他曾經放棄了優厚的待遇,在芝加哥黑人社區當了三年年薪1.3萬美元的社區社工。

做義工很辛苦,但收入並不多。在一次會議上,一大批同事集體辭職,因為他們覺得太累了,辛辛苦苦幹了兩年,收獲卻不大。奧巴馬發表了一次小型的演講說:“你們說很累,其實這兒的大多數人都很累。我們來這兒並不是需要一份薪水,而是因為想改進這兒的社區服務。我不介意過去發生了什麼,我隻知道,在這兒和你們一起工作,我們一定可以改變目前的一些現狀,如果你們認為和我一起工作後,什麼改進也沒有,那麼首先需要辭職的人是我而不是你們。”

大家對奧巴馬的言論很驚訝,他們都答應留下來繼續想想辦法。

奧巴馬改變社區,社區也改變了奧巴馬。首先是奧巴馬找到了自己的社區,他成了芝加哥黑人的一員。奧巴馬複興社區的能力也成了他後來競選的主要號召力,也是選民信任這位46歲年輕的總統候選者的依據之一。

哈佛教授經常教導學生們:“做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充滿慈善之心的人。會讓愛心溫暖別人的同時也照亮自己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是建立在他人的幸福之上的,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在哈佛學生的履曆表上有社會服務這一項,不僅考哈佛時要看,從哈佛畢業後也要看。在哈佛,每個學期大約會有25%的學生參加誌願者。65%的大學生大學期間要不定期參加類似活動。哈佛人認為,有社會關懷,能服務大眾的人才是有抱負的人。一個人有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曆史就會讓他肩負起他所在時代的責任,他就會成為曆史性人物。

用知識服務社會

哈佛鼓勵教授和學生積極用自己的研究和知識服務社會。知識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服務社會,幫助別人,能夠為他人創造價值。

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埃爾文·羅斯。羅斯的貢獻不在理論上,而在應用。他所建立的腎髒捐贈分配係統是為了解決美國上千名患者因腎髒器官短缺而死亡的問題,因為患者與器官捐贈者的血型匹配效率太低。而學校匹配係統是為了保證學生,特別是相對貧困、附近學校較差的孩子,能有機會選擇合適的學校,因為在紐約這樣的城市,資源並不短缺,但因為地理和經濟條件的限製,卻無法實現最佳的教育資源配置。羅斯的經濟學有高深的算法,卻散發著塵土的味道和社會關懷。

轉變心態,從“拿”到“給”

哈佛大學前任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在畢業演講中說過,畢業是人生的一個轉折,畢業意味著成為一個“服務者”和“給予者”。

“你畢業了,就真的從一個‘拿’和‘吸收’的時期進入一個‘給’和‘奉獻’的時期。自然,作為一個班級,你們對哈佛、對朋友、對你們的家庭都貢獻良多。不過,現在當你走上社會的時候,對你的照顧會少一些,而對你的期待會多一些。

“……你們所得到的最大滿足感是通過幫助那些向你們學習的人而獲得的。不管是你的兄弟姐妹、你的朋友同事,還是哈佛大學的學生,通過我們的畢業校友會,他們很快就會來找你,向你尋求幫助。你要幫助的不僅僅是你的單位、你的朋友和你的家庭,你還要考慮到那些團體,那些你居住的地方,還有你生活的地球,並且要慎重考慮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去給予。”

從付出中尋找快樂和意義

給予是快樂的源泉。隻有親自參與和付出,才能夠體會到這種快樂。給予不僅能夠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愉悅,讓我們體會到奉獻的價值感和自豪感,而且給予本身也蘊含著最偉大的財富法則,那些能夠為更多人服務的人,總是社會上更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