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你,但你可以減少別人討厭你的“理由”
佩羅莎是一位大學教授,因為工作非常出色,她被調到校長辦公室,做了校長的助理。她是一個內向的人,不太懂得如何和別人溝通。在工作的時候,她努力做到讓每個人都滿意,有時候為了討得別人的歡喜,她甚至會委屈自己。她漸漸發現,自己根本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她在工作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她努力討好第一個人的時候,第二個人就會對她有意見;當她努力討好第二個人的時候,第一個人又會對她有意見。總之,她無法讓所有人滿意。
到了後來,竟然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所有的人都對她有意見。這讓佩羅莎非常失望,有好長一段時間,她都沉浸在痛苦之中。她實在想不明白,自己明明苦心去討好所有的人,為什麼對方不僅不領情,卻還對自己有意見呢?後來,她索性不再去想這件事,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刻意去討好所有人。慢慢地,她發現大家都和她親近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充滿偏見了。後來,她的上司,也就是這所大學的校長對她說:“佩羅莎女士,你是一位優秀的助理。你非常誠懇,並且很熱心。尤其難得的是,你能夠平等地對待大家,而不是刻意討好他們。正因為這樣,大家都喜歡你,也願意和你交往。”
任何一個人都不會讓身邊所有的人滿意。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讓別人討厭的原因,比如一個糟糕的裝束,滿不在乎的表情,粗俗的言談舉止等。
如何與人協商而不產生摩擦
1988年8月底,27歲的奧巴馬離開了工作三年的芝加哥,來到哈佛法學院攻讀法學博士學位。奧巴馬在入學時比他的許多同學年紀都大。
在同學和教授眼中,奧巴馬對事情有成熟的判斷,是善於看到事物兩麵性的協調者。五年的工作磨煉,讓他比同學們更加成熟、老練,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也更強,看問題的角度與深度也大為不同。
奧巴馬知道,社會性的東西,不是數理邏輯,很多時候是不存在對錯的,結果完全決定於當事人站在哪個角度。幾年的社區工作加上他長年的習慣,讓他養成了認真傾聽各方不同聲音的習慣。然後在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共同尋找一個雙方都可接愛的方案。
社會是由不同利益的人群構成的,不可能所有人群的利益都同時得到滿足。隻有讓幾乎所有的各方都感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但同時還有些可接受的不滿意,這樣實現的狀態就是一種最有效率的平衡。社會也因而更平等,更和諧。奧巴馬對這個道理理解得很深刻,用得也很得心應手。他也因此使自己的組織與領導能力,在哈佛那群聰明人中得以顯現,得以強化。
奧巴馬在社區服務的工作中,培養了出色的協調能力,他能夠讓不同的人群和諧共存在一起。無論是團隊還是個人,當彼此利益出現衝突、或見解不同時,總會出現爭執。這時就需要多方共同協商出一個大多數人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機器的摩擦耗費成本,人際間的摩擦耗損心靈。如果你不同意別人的說法,至少不要和他爭執。爭執的雙方都沒有贏家。如果你想證明自己比對方聰明就更用不著爭執,因為,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不用你說,別人也會從你的行為看出來。
遵循互惠共生原則
結合曆史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生存一直遵循著一條規律—共生律。例如,在自然界中,老虎與牙簽鳥之間有一種互惠共生的關係。老虎是百獸之王,處於生物鏈的高層,但每當老虎吃完食物後,也需要一種叫牙簽鳥的小鳥來清潔口腔,這樣才能保持牙口健康,為進一步捕殺獵物做準備。而牙簽鳥之所以敢“虎口拔牙”,也是自然遵循了一種互惠共生的法則,它為老虎清理了牙垢,同時也可以飽餐一頓,解決吃飯問題。
同樣,Facebook的出現和發展,也和哈佛校園、社會是一種共生關係。沒有哈佛共同的生活,沒有社交關係的需求,沒有紮克伯格的室友和同學在財務和人力、友情上的大力支持,沒有其他同學的反饋和互動(Facebook的第一批用戶正是哈佛學生),可能就沒有Facebook的出現。紮克伯格在Facebook之前推出的“課程搭配”和“Face mask”,都是同學們的學習和交際的需要。正是在這些網絡項目上,啟發了紮克伯格創建Facebook的靈感。後來,Facebook能走出大學校園,麵向社會用戶,都是基於人們強大的交際需求。
紮克伯格明白互惠共生的原則,他和他的團隊通過不斷完善Facebook的用戶體驗,滿足人們的交際需求,他也因此得到了社會回饋給他的巨大的財富和榮譽。他不僅是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豪,同時還被《時代》周刊評為2010年度人物。
共生原則不僅是Facebook的成功法則,同時也是我們與人相處的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