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僅需要助手,也需要對手(1 / 1)

成功不僅需要助手,也需要對手

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成功的原因,不在於他們曾到這裏來鍍過金,而在於他們在給自己施加壓力,又相互施加壓力,而這種自我和相互施壓的原因,恐怕是因為我們錄取的學生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

—原哈佛商學院院長 麥克阿瑟

“哈佛教會你什麼能力?”

一位離開哈佛多年的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說:“哈佛所給予我的,是在極限壓力下的生存能力。她給我們創造了一種氛圍,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裏,你必須保持高度緊張,調動所有的潛能,你才會有所收獲。”

成功,我們不僅需要助手,也需要對手。就像一個運動員要想獲得奧運冠軍,一定要找一個出色的陪練一樣。身邊充滿了出色的競爭對手,我們才能夠保持完美的競技狀態。哈佛是一個人人都是精英的地方,無形之中就為哈佛學生提供了很多出色的競爭對手。而且,哈佛為了激發學生競爭,對學生的評分采用競爭排名的方式,在哈佛,你的成績並不是由你學得多好決定的,而是要看相對於其他學生的表現。

每個班級每門規定成績好的15%-20%的學生得優,成績差的15%-20%的學生及格,成績中等的60%-70%的學生得良,還有5%左右的學生不及格,不管多努力,總會有不及格的學生。

這樣的計分方式,其作用在於能逼迫那些已經非常優秀的人有更大的動力去學習。一年級學生拿到8個以上及格或不及格,被稱為“觸網”。一旦“觸網”,究竟能不能升入二年級,要經學生成績委員會根據學生本人的請求,教授的評價以及造成“觸網”的客觀因素來決定。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將獲準升學,另一部分則被迫退學,但可以保留重新申請入學的權利。因“觸網”而被迫退學的威脅始終存在,因為評分範圍是按照固定的百分比在班級內分配的。這就給哈佛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考核過於殘酷,但是社會上的考核比這還殘酷。而且,沒有殘酷的考核,就沒有優異的表現,那些真正的強者,真正優秀的學生,會感謝這種殘酷。正如於智博在《真實哈佛MBA》中說的那樣。

“我個人對哈佛商學院‘殘酷’的評分製度,現在是異常感激。因為如果沒有它,我就不會體驗到什麼是精神上的巨大壓力,現在也就不會有沉著頑強的素質。

“我在第一學期學習成績很不理想,當時多多少少還沉浸在被哈佛錄取的喜悅中,思想上輕敵,想當然地認為出去肯定比進來要容易,得Ⅱ應該不太難。思想上的放鬆,加上現在競爭對手的素質,較過往同學大幅提升,第一學期我排名靠後,讓我很吃驚。第二學期,我開始認真了,但其他同學也更加認真了,所以排位之後得到的等級,隻是很有限地提升了,第二學年一開學,我就減少鍛煉身體的時間,推辭同學聚會,增加到自習室的次數,頻繁與教授通氣,期末成績有了明顯提高,但還有一個Ⅲ。2008年冬假,我參加了哈佛歐洲遊學團,在德國沃爾夫斯堡的酒店,我收到了一封教務處的電子郵件,核心內容是,若是要再得一個Ⅲ,就要被校方審查,並有相當大的可能不能畢業,教務處的這個通知,讓我對歐洲的名勝古跡完全失去了興趣,隻覺得德國的冬天異常寒冷。兩年前剛被錄取時像在天上,如今被重重摔在地下。我切實地感受到了什麼是恐懼和壓力。接下來的一個學期,我幾乎沒打過一次籃球,沒有到過一次飯館,每天到淩晨兩三點依然挑燈夜戰。如果我在課堂上沒有得到發言機會,就感覺離死亡近了一步,下一堂課就要加倍努力,把自己從懸崖邊拉回來。到了周末,有的同學去喝酒、跳舞,瀟灑享受學生時代的最後一學期,而我在仔細研習案例,認真寫期末論文的稿子。我像在地獄裏抗爭一樣,而且是整整拚命了一學期。功夫果真是不負有心人,期末我不僅沒有一科是Ⅲ,還得到了三個Ⅰ,這是一次絕地反擊,起死回生的過程,我當時對自己說,以後永遠不能輕敵了。

“現在想想,有幾個人能在哈佛有這種對心智的磨煉,對意誌的捶打?換個角度看,我從哈佛獲得了遠遠超過案例教學的豐富寶藏,那就是對堅忍不拔和永不言敗精神沒齒難忘的體會。”

真正的強者,會像於智博一樣,感謝“殘酷”的競爭,因為它能夠逼迫我們去不斷超越自己的極限。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感到恐懼和壓力,身心飽受折磨,但這畢竟算不上什麼真正的損失,它砥礪了我們的心智,提升了我們抗挫耐壓的能力,到最後你會發現,在磨難中,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自己。也許經曆過磨難和挫折之後,甚至你會覺得,磨難和挫折在自己眼中漸漸變得可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