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8歲時,一個周末去拜訪住在附近的姑母,並在她家度過假期。一天晚上,一個中年人來拜訪,與姑母寒暄之後,他的注意力集中到我身上。那時候,我正對船感興趣,這位客人對這個話題似乎特別感興趣。他走後,我非常高興地談論他,說他是多麼好的一個人!對船多麼感興趣!我的姑母告訴我說,他是一位紐約律師,平常,他對船的事情毫不關心,對於船的問題也毫無興趣。但為什麼他始終談論船的事呢?
‘因為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他見你對船感興趣,他知道談論船能使你高興,同時也使他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魯克說,“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姑母的話。”
學會“同理心”
威廉·詹姆斯是一個非常敏感、富有同情心的人。他曾給自己的哈佛校友,當然那時候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海倫·凱勒買了一個小禮物,他估計她會喜歡,而事實上據海倫·凱勒稱,她永遠沒有忘記這個禮物─一根駝鳥羽毛。海倫·凱勒之所以對這個禮物印象深刻,是因為威廉·詹姆斯沒有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選購禮物,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上─“一個小女孩會喜愛什麼樣的禮物?”去選擇禮物。威廉·詹姆斯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用帶著“同理心”與別人交往。
“同理心”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說,你要想真正了解別人,就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在人際交往中,“同理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運用“同理心”,就是要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緒、想法和感受,明白他人的處境,並迫切地回應其需要。運用“同理心”,可以減少人際交往中的誤會和摩擦,讓你變得更受歡迎。
用“同理心”指導人的交往,就是讓我們能易地而處,能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緒,感同身受地明白及體會身邊人的處境及感受,並可迫切地回應其需要。可見,“同理心”是同情、關懷與利他主義的基礎,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從細微處體察到他人的需求。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薩爾森默說:“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要有機器人這個說法。隻要詞語中帶有人字,無疑意味著人為地拔高了物質的高度。我認為應該把機器人稱為機器鬼,這樣就不至於把機器和人攪和在一起。反正機器人這個說法令人覺得別扭。”
既然他人不是機器人,他人理所當然應該受到你的尊重。而尊重他人的妙招應該算是將心比心。將心比心就是推己及人,是一種根據自身的情況來推斷他人情況的溝通技巧,是為了保全他人自尊時采取的一種比較含蓄的不直接指責、指使他人的方法,也就是間接地讓人做出你希望他做的事。將心比心可以讓人心甘情願地和你溝通。
學會讚美
威廉·詹姆斯的研究發現:“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讚美。”“最真誠的慷慨就是讚美。”稱讚對於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老師和朋友的一句話,可能就會讓我們開心和努力學習好幾天。畢業若幹年後,有的課程我們可能會忘記,但對某個同學或者老師的讚美我們卻能牢牢記住。讚美是我們與別人融洽相處的法寶。
美國第30任總統柯立芝的女秘書,打字時常將標點搞錯。為了說服她,柯立芝運用了欲擒故縱法。
柯立芝友善地說:“你今天穿這套衣服很合適,看起來真漂亮!”
因為柯立芝平時很少讚美人,女秘書不好意思地羞紅了臉,低著頭。然後,柯立芝又說:“你別這麼緊張,我隻是希望你高興一下。對了,以後你打字的時候,多注意一下句號和逗號。”
女秘書欣然接受了意見。
沒有人不喜歡讚美,尤其當我們批評別人或請求別人幫助時,不妨先學會讚美,這樣不僅能夠順利得到幫助,而且也可以讓關係變得更融洽。
有效傾聽
約翰·馬丁是著名精神生物學和臨床神經學教授,曾任哈佛大學醫學院院長。他認為學會傾聽是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他曾經和同學們分享了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講述的故事。
“這個辛酸的故事講述了九位哥倫比亞水手在返航中遭遇風暴。八人被衝走,僅一人幸存。這位孤獨的水手漂流在一個半充氣的小皮劃艇裏,沒有任何的水和食物。終於,十天後他被衝上岸。後來,這位處於半清醒狀態,仍躺在沙子裏的水手被一位男人發現並詢問發生的事情。水手講述說:‘當我聽到他說話時,我意識到,不僅是幹渴,不僅是饑餓,不僅是絕望,最折磨我的是一種需要—需要把發生在我身上事情告訴別人。’”
西方有句諺語說:“上帝給我們兩隻耳朵,卻隻給了一張嘴巴。”其用意也是要我們少說多聽。傾聽既是我們取得關於他人第一手信息、正確認識他人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我們對他人表示尊重的最好方式。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說過:“生意上的往來,並無所謂的秘訣……最重要的是,要專注眼前同你談話的人,這是對那人最大的尊重。”
通過傾聽,我們可以幫助對方形成與完善他的想法。即使想表達自己的某種看法也應當借用對方的話作引申,如“就像你剛才說的”“正如你所指出的那樣”等,這一方麵表明你重視並記住了他的話,另一方麵,也使對方感到你是在做一種補充說明,說明你不僅在聽,而且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