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才能保持成長的活力
理解人類社會的多樣性,尊重多樣性才能生機勃勃。
—美國第24任勞工部部長 趙小蘭
我喜歡爭論,我喜歡辯論,我不希望任何人隻是坐在我邊上,同意我的觀點,這不是他們的工作。
—英國前首相 撒切爾夫人
哈佛歡迎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有著不同信仰、觀點的人們融合在這裏,讓不同的個性、新思想觀點在這裏相遇、碰撞、融合,讓文化的多樣化在這裏影響每一個人的思想,從而讓每個哈佛人都能自由地發展自己,並帶著包容的心態接納每一個人。這樣的理念生動地體現在哈佛的宿舍管理製度上。
大一結束後,學校就會給學生最大的自由讓他們自主選擇和誰在一起,但是因為嚐到了第一年的甜頭,學生們都會選擇盡可能與不同地域的各類朋友住在一起。
一位哈佛大一學生在描述同學選擇宿舍的計劃時說:
一個來自英國的男生打算和一位來自俄羅斯的男生、一個海地人、兩個美籍亞裔女生、一個黑人女生和一個黎巴嫩女生住在一起。
一個西班牙人打算和兩個黑人、六個白人、一個倫敦來的巴基斯坦人住在一起。
另一個西班牙人計劃和一個拉丁人、三個白人、兩個黑人和一個美籍亞裔住在一起。
一個美籍華裔女生準備和另一個美籍亞裔、一個黑人、一個猶太人、一個夏威夷人,還有一個白人住在一起。
從他們的計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部分本科生到了高年級,有機會自己選擇同屋時,他們更願意和各式各樣的朋友和同學住在一起。而這樣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一年級住宿生活經曆的影響。那種住宿安排決定了他們與誰相遇,與誰成為朋友。
在哈佛大學,住宿不僅是生活問題,還是教育問題。每個新生宿舍裏的本科生都來自不同的民族和種族。學生們反映,他們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們之間的交往在第一年基本上就固定為一種模式。
對於這種宿舍製度的意義,校方明確說:“從第一天起,不論白天黑夜,還是平時周末,使一群不同的學生生活在一起,可以讓他們接觸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觀點,從而形成一種自由而包容的學術氛圍。不論學生們以後是否還選擇與一年級時的同屋繼續住在一起,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民族多元化為學生提供了相互學習的機會。”
哈佛學生的多元性是哈佛最大的資產之一。擁有從許多不同文化和國家來的學生是哈佛一個非常重要的競爭力量,他們有非常多的不同的想法、視角和經驗,這為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創造了大量的機會。
開放才能保持成長的活力
生於浪漫隨性的法國、長於開朗樂觀的美國,身上又兼具謙虛深沉的中國特質,馬友友是標準的“世界人”。
7歲的時候,馬友友跟隨父母從巴黎搬到了紐約。對於在巴黎出生成長的馬友友而言,紐約的一切都和巴黎不一樣。那時候的他也很迷惑:法國人說法國最偉大,父親說中國最偉大。到了美國後,美國的老師和同學們又說美國最偉大。
馬友友在回顧幼年經曆時說:“我生活在巴黎,後來又來到美國,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從巴黎到紐約之後,很多東西發生了變化,天空也是不一樣的,摩天大樓、生活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奶酪都變成方的,不是圓的了,所以很多東西都變了。”
1972年,17歲的馬友友決定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他本可以做音樂係的學生,但他認為僅僅局限於一個專業會阻礙自己全麵發展。他進入哈佛大學,學習音樂、曆史、人類學、文學、自然科學等學科。這些課程豐富了馬友友的思想,為他提供了理解生活的方法。他開始把自己少年的種種失控行為放到透鏡裏分析,並從自己身上開始,領略欣賞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尤其在讀了人類學後,他才恍然大悟:“音樂演奏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分享’。從人類學的角度了解世界,音樂可以使人與人之間得以溝通。”
許多評論家認為馬友友具有音樂家的所有最好才華,評說他的演奏擅長發揮對不同文化的敏感觸覺,拿捏音樂作品複雜多變的層次,演奏出的音色較其他大提琴家鮮活多樣。這一切自然與馬友友的中國血統,法國和美國的成長經曆,以及他在哈佛大學的寬泛學習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