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認為,如果自己不能在一件事上做到最好,或者別人在某件事上比他的天分更高,他就要轉換方向,以確保他可以在一個領域內領先所有人,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天才的自負,但這種自負更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自我發展智慧: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並力爭在裏麵超越所有人。
當然,和別人比較,不是為了虛榮或爭強好勝,而是為我們探索自己的潛能,認識自己的優勢提供一個參照。其目的是找到“非自己不可的事”,更好地發展自己。
強化自己的優勢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創立了“多元智力論”。他把人的智力分為7種,即語言智力、數學邏輯智力、視覺空間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和自我認識智力。每個人都同時擁有這7種智力,隻是這7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盡管每個人並非每個方麵都能達到最高水平,但是每個人總有一個方麵是最佳的,人人都潛藏著自己的智力強項,至少是相對的強項。
“多元智力論”告訴我們,世界上並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隻存在哪一方麵聰明以及怎樣聰明的問題。同樣,學校裏也沒有所謂“差生”的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關鍵是要找到並發展自己的特長、強項。發揮你的特長,找到一件“非你不可的事”,全力以赴把它做好,你就更有機會獲得成功。
當然,我們在尋找和發揮自己特長時,也會遇到一些誤區和陷阱,如果不注意規避,甚至可以輸在自己的“特長”上,哈佛商學院的霍華德·斯蒂文森教授為我們指出了這幾種常見的謬誤。
1.聰明的謬誤
“別總是什麼都想當然,有時僅僅熱愛一份工作並不能讓你有所進步。”霍華德·斯蒂文森教授認為,人們總是會被謬誤引導,從而錯誤判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霍華德認識很多聰明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在某一個領域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地領先,因此他們覺得自己做什麼事都能夠順利成功,他們的邏輯是我很擅長甲項目和丙項目,所以我一定也能勝任乙項目。霍華德·斯蒂文森教授認為這樣的人,很容易失敗在自己的特長上。與此類似的還有個謬誤叫自以為是。這類人總是會在某方麵保持盲目的自信,總是認為自己在某方麵具有特殊的能力,盲目地誇大自己的能力。霍華德·斯蒂文森教授把這些喜歡放大自己能力的人比喻成“對著一張白板射箭,然後在箭落的地方畫上一個靶心”。
2.盲目發憤的謬誤
抱有這種認識的人,認為隻要努力,就可以克服自身的局限。隻要刻苦努力就一定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曆經幾十載與各種公司打過交道,見識過人們形形色色的職業軌跡後,霍華德教授明白付出辛勤勞動並不是改變自身不足和劣勢的萬能靈藥。當然霍華德教授的意思並不是不建議大家努力,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潛質,選擇適合自己,能發揮自己特長的事情。
3.樂趣和熱情的謬誤
樂趣和熱情的謬誤是認為我們隻要對一份事業感興趣,就會在這一領域有所建樹。當然享受你所做的事情很重要,要是你對自己的工作壓根沒什麼興趣,你也無法拓展你的事業。但霍華德·斯蒂文森教授認為,雖然對事業保持激情是一種優勢,但這對改進個人能力的缺陷或增長知識技能上並沒有多大幫助。
4.有良好的願望就能使一切夢想成真的謬誤
這裏講的是人們通常會嚴重低估實現目標的難度,其實這和盲目發奮是一回事,都是對目標實現缺乏正確的認識。這些人相信隻要閉上眼睛,困難就不複存在。我們雖然不否認自信、樂觀這些積極向上情緒的作用,但是盲目的自信和輕視困難有時是一回事。
霍華德·斯蒂文森教授指出了我們在發掘和施展個人特長時,容易陷入的誤區。如果陷入這些誤區,我們不僅無法施展個人特長,甚至還會被所謂的特長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