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件事你能做好
每個申請哈佛的學生,都要寫兩篇400字的短文,題目看似簡單,但想要寫好卻並不容易。
1.Tell us something you’ve done well.(說說你以前做得好的事情。)
2.Tell us something you wish you had done better.(說說你希望當時可以做得好一點的事情。)
通過第一個題目,哈佛希望知道申請人的特長及所擅長的領域。通過第二個題目,哈佛希望知道學生想在哪些方麵改進自己。要回答好這兩個問題,就要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認識,要知道自己的特長在哪裏,同時也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哪些地方希望自己做得更好。通過這兩個問題,哈佛不僅可以了解學生過去做了什麼,而且也可以知道學生將來要做什麼。
哈佛招生部官員詹妮弗·懷特塞德·卡迪女士說過:“我們要找的是我們稱為‘有特質的優秀’,也就是在某個領域很優秀,同時又有自身特點的學生。可以在學業上優秀,或者在某個課外活動上有出色表現。可以是寫作,也可以是性格。我們要找的就是各個領域的優秀者,期待在不同領域有傑出能力的學生。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當我們審視申請者的條件時,我們會猜想他們一旦被錄取後,會在哈佛大學做些什麼。我們通常不錄取那些一天到晚在讀書學習的學生。這樣的學生不會給哈佛這個團體帶來增值。除非他們真的在某個學科領域裏出類拔萃,有能力成為以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每個進入哈佛的人,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有自己獨特的履曆。在哈佛,有可能在一個小班裏,就有核潛艇指揮官、奧林匹克滑雪運動員、馬術表演冠軍、專業舞蹈家、橄欖球隊隊長,還有幾個已出版過專著的作者。哈佛的學生不管背景如何,每個人都有某種獨特的東西。
為什麼哈佛如此看重一個學生的特長、個性、才藝呢?因為一個人的特長,往往包含了一個人的興趣、天賦、追求。這對一個人能力的發展以及未來的成功都十分重要。因為一個人對一件事有興趣,就會在這件事上投注精力,就會開發出自身在這個事情上的天分,當事情遇到挫折時,也會持之以恒地去做,這樣就更容易在某件事顯示出自己的特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特長的出現,是在興趣的驅動下,後天努力的結果,是對自我探索的結果。因此,當一個學生向哈佛展示出自己的特長時,就說明這個學生比那些還沒有挖掘和展示出特長的學生,更有機會做出成就。這也是哈佛為什麼喜歡錄取有特長學生的原因。而且,進入哈佛以後,哈佛還會通過選課,課外活動等方式,幫助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特長。哈佛認為業餘的興趣愛好、特長不僅不會影響正常對知識的學習,反而會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最終有助於提高人的綜合素養。
發揮特長是成功的秘訣,那麼,如何發現自己的特長呢?哈佛建議自己的學員找到一件“非自己不可的事”,然後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優勢
比較是發現個人特長的一種方式。
比爾·蓋茨在剛剛進入哈佛後為自己的數學天賦和成就而自豪,但不久之後他就發現在群英薈萃的哈佛大學,竟有人比他還有數學天分,這曾使他甚感沮喪,從此他把研究的方向轉入了計算機領域。威廉·詹姆斯,早年愛好繪畫和科學,後來發現自己缺乏做畫家的天分遂放棄了繪畫。他到哈佛學習心理學,終於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洛麗·斯格爾喜歡建築設計,她聽從她自己的心聲想成為一名建築師。她完全有能力拿到建築學的學位,她比她的同學都要努力用功,但是當她客觀地比較自己與其他同學的核心競爭力,認真分析她的導師對她作業的反饋之後,發現她不具備“設計基因”,但是她眼光獨到,可以對別人的作品做出很好的評價。這也讓她意識到自己的設計並不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勝,雖然那段經曆讓她感到十分痛苦,但她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這讓她很快意識到了危機,從這點來看,她是幸運的。她可能成為一個出色的項目策劃人才,而非一個平庸的建築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