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有高檔的娛樂設施、一流的酒吧、一流的餐廳、天天有舞會、天天有名人演講,天鵝絨窗簾、哥特式建築……完全貴族式生活,但哈佛的大多數人都不會也不能因此而無限度地揮霍自己的時間。
索爾·帕爾馬特(Saul Parlmutter),畢業於哈佛大學物理係,他和另外三位澳大利亞天體物理學家“通過對遙遠超新星的觀測而發現了宇宙的加速膨脹”,共同榮獲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將自己獲獎的原因歸結為:“如果你認為一個研究項目讓你很興奮,你就堅持做下去。事實會證明你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的。”
3.價值選擇是一種取舍
哈佛校長德魯·福斯特在演講中說:“選擇一條道路—一份工作、一項事業或一個研究課題—不單單是在選擇東西。每個決定都意味著‘得’與‘失’—過去與未來的種種可能。”該如何在得失中取舍,最能體現哈佛精神。
“泰坦尼克”號下沉時,遊客們逃到甲板上擁向小船,偏有一個青年逆向而行奮力返回船艙,僅僅是為了搶救一本培根的散文集。這個愛書勝過生命的青年人是哈佛的學生哈利·埃金斯·威德納。威德納的母親為了紀念兒子,捐資興建了威德納圖書館。
威德納雖然和“泰坦尼克”號一起沉入了海底,但他追求知識勝於生命的精神,卻被一代代哈佛人薪火相傳,成為哈佛人追求知識,捍衛真理的強大精神動力。
4.思考人生意義,是通往幸福和成功的鑰匙
在母親眼中,奧巴馬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他的母親絲毫不擔心他不夠聰明,相反,最擔心的是他缺乏社會責任感,不知道怎樣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引向一個好的方向。於是,她用自己的身體力行,把奧巴馬的生活引向有意義的方向。後來,奧巴馬的母親因為癌症去世了,雖然母親沒有給奧巴馬留下任何遺囑和遺產,但他認為,母親的精神是多少金錢也代替不了的寶藏。憑借母親留給他的精神,他迅速在政壇崛起。在社區工作的經曆,不僅幫他進入哈佛大學學習,還幫他打敗了多名有財有勢的對手,成功獲選參議員。當他決定競選美國總統時,這段經曆又一次幫助了他。
英國偉大作家狄更斯說過,“當我們誤用生命的時候,生命並無價值”。如果不將自己的生命引到一個有意義的方向,就會在錯誤的地方浪費生命。
彭友茂先生曾講過一個故事,有一位造詣頗深的畫家,曾花費很多精力,以鬼斧神工的技藝,一筆一畫地手工繪製了一張20美元的鈔票。後來,他因觸犯法律而被捕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名畫家畫一張20美元鈔票所耗費的時間,跟他畫一張可以賣到500美元的肖像畫所需的時間幾乎是相同的。
這名畫家,不是沒有能力,也不是不肯用功,隻是把功夫用錯了地方。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一股生命的力量,都是一個潛力驚人的寶藏。我們要善於發現和使用自己身上的這股力量,把它引向有意義的方向。
5.勇敢追求你的A計劃
“人生路漫漫,你總有時間去給自己留‘後路’,但可別一開始就走‘後路’。我把這叫作我的關於職業選擇的‘泊車’理論,不要因為怕到了目的地找不到停車位而把車停在距離目的地20個路口的地方。直接到達你想去的地方,哪怕再繞回來停,你暫時停的地方隻是你被迫停的地方。”
這是德魯·福斯特校長對畢業生的建議。她把每年哈佛的畢業生們忙於拋棄自己“不賺錢”的本專業(Plan A,A計劃),擠破頭也要往華爾街過上流物質生活,稱為B計劃。她鼓勵學生們跟隨自己的內心,勇敢追求自己的A計劃。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後再到你應該去的地方。要是在你醒著的時間裏,都在做你不喜歡的事情,你是不會感到幸福的。
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蘭迪·波許認為,為A計劃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被診斷出癌症末期後,這位勇敢的計算機教授在大學講堂裏為學生們上了最後一課:“童年時的夢想”。他慶幸自己的一生都在追尋自己的夢想,沒有被各式各樣的B計劃迷惑──有多少人在臨終前能這樣慶幸呢?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都在一開始就輕易地放棄了自己的A計劃;更可怕的是,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或許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的A計劃是什麼。
不想虛度人生,就要積極思考人生的意義。要相信自己所做事的偉大價值,不要被阻撓和誹謗左右自己的思想。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如何得到的人,到最後往往都會成功。如果你不會知道自己要什麼,別說自己沒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