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種積極的接受
人的一生中會遭遇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努力也許不能改變一切,卻可以改變自己。當你和懦弱的自己說再見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在你麵前冉冉升起。
—美國著名女作家 海倫·凱勒
蘿拉莉從小由單親母親養大。父親在她小的時候和母親離了婚。單身的母親不能給她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所以在蘿拉莉的記憶中,從小她就和母親在街頭、福利機構、收容所間輾轉來去。四處流浪的生涯,讓蘿拉莉交不到固定的朋友。她染上了偷竊的惡習,並借此反抗母親,發泄青春期的不滿。幸運的是,她養成了閱讀和寫作的愛好,書中的世界帶給了她精神上的慰藉和滋養。
高中畢業後,她申請了哈佛大學。她的考試成績並不拔尖,但是她的入學作文使她從眾多哈佛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我在作文中寫的主要是我媽媽,而對於流浪生活隻是輕描淡寫,”她說,“我還提到想幫助其他無家可歸的孩子。”
“她與眾不同,總有一天會幹出一番事業來。這一點我是堅信不移的。”她的老師麥克拉弗林說,“她媽媽給予了她無限的愛,培養了她對閱讀的熱忱—這些都是無價之寶。”
她獲得了哈佛的獎學金和助學金,並且靠打兩份工來支付學費。書本太貴,她就從圖書館借閱,或複印其中的一些章節。每到“雙親周”,蘿拉莉的母親就搭火車過來,拖著裝在幾個袋子中的全部家當穿過哈佛廣場。“當我在月台看到她時,她躬著腰,背著幾個袋子和層打層的衣服。從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的‘雙親周’肯定會跟其他同學有所不同。”蘿拉莉這樣寫道。
和別的學生的父母不同,蘿拉莉的母親沒有時間陪她一起購物、吃飯,因為她必須在下午6:30之前到收容所報到。
對於父母,蘿拉莉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寬容。她並沒有輕視和埋怨過自己的父母。更為可貴的是,她會從父母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難處。“我想知道我的另一半基因是從哪兒來的,”她說,“在19歲時,我見到了爸爸,仿佛得到了重生。我能想象得到在離婚時,他也很痛苦。”大二時,她給父親寫了一封信。而父親也馬上給她回了信,父女倆的距離就這樣拉近了。他們倆都很驚訝:彼此之間感情是如此之深,並且有許多共同點—熱愛運動、有緊迫感、情感豐富。哈佛畢業典禮那天,她父親也來了。搬到伯克利後,她還和父親一起去進行了一次長達14天的越野遊。
“我學會了從不同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並從中找到了快樂。”當談及人生時,她這樣說道:“坦誠地說,從多方麵來講,我都是個幸運兒。”
蘿拉莉的幸福來源於她對人生的積極解讀。正如一位哲人所說的,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發生了什麼,而是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它。
海倫·凱勒說過:“我知道人生不可能盡善盡美,然而這並不妨礙我享受生活。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隻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能夠收獲一份內在的幸福安寧。即使麵前是永久的黑暗,耳畔是永久的沉默,我依然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當我抱著這樣的想法努力過活的時候,黑暗與沉默也成了一種恩賜。不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我都在孜孜不倦地學習,而隻要能夠獲得知識,我便會感到心滿意足了。”
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無缺的存在。思考人生的缺憾也不能讓生活變得更圓滿。幸福的人生不是沒有缺憾,而是在接受已有缺憾的前提下,積極去發現生活美好的地方,積極去完善一些還可以完善的地方。正如海倫·凱勒說的那樣,“上帝雖然賜予了我一副殘缺的身體,我卻依然要感恩戴德,樂於承受”。
有人曾問哈佛校報的一位編輯,他是怎麼處理哈佛黑暗麵新聞的?這位編輯回答道:“我認為並沒有完全黑暗麵這一說,哈佛的生活確實辛苦,但是我們更注重於向積極方麵的轉變,所以我們盡量傳達的是一種樂觀的、積極的、進取的精神。”
真正的聰慧,不是找到一千種應對困境的方法,而是找到一種積極應對困境的心態。對自己、對命運的無條件的接受,是我們的人生轉向積極軌道的第一步。一旦做到這一點,你就會發現身邊的一切開始向有利的方向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