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是為了走向社會(3 / 3)

不要失掉嚐試的勇氣

J.K.羅琳在哈佛大學演講時說:“你們可能不會經曆像我那麼大的失敗,但生活中麵臨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永遠不失敗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活得過於謹慎,這樣倒還不如根本就沒有在世上生活過,因為你從一開始就失敗了。”

羅琳非常推崇塞內加的一句話,“生活如同小說,要緊的不是它有多長,而在於它有多好”。她認為,總是在自己的經驗範圍內維持舒適的狀態,生活在狹小空間的人,比勇於探索的人,將會麵臨更多的恐懼。

沒有人喜歡生活中發生重大的變化。害怕改變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一想到任何形式的大變化,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感到不同程度的恐懼。但生活中的變化是不可遏製的,我們想要“安全”,就隻能“原地踏步”,成為一個永遠無法長大的“小人”。要想摘一朵冰雪中的雪蓮,就要有爬上高山不怕嚴寒的勇氣。

積極擁抱變化

譚新是一名即將步入大學校園的高中畢業生,但他並不看好大學生活,因為他以前一直都由父母照顧,未來的獨立生活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譚新在日記裏寫道:“我害怕,害怕離開父母。我害怕孤獨與無助,我害怕不得不重新開始。獨自麵對社會,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感到穩定和安全。”

很多人像譚新一樣,因為恐懼生活的變化,於是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維持對自己有害的關係和局麵,以撫平可能會壓垮自己的焦慮和不安定。如果譚新放棄上大學,隻能回到他原來所熟悉的不幸福中—熟悉的環境和放棄上大學後的無所適從。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變化,事實上,有變化才會有成長。勇敢地去擁抱變化,積極主動地去適應變化,你就會在變化中成長。

“伸展區”理論

“伸展區”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伸展區”理論認為,人通常生活在三個不同的區域或者狀態之中,分別是:“舒適區(Comfort zone)”、“伸展區(Stretch zone)”、“恐慌區(Panic zone)”。隻有在伸展狀態,人才能最有效地學習。在“舒適區”,人沒有學習的動力,在“恐慌區”,人已經失去了學習的能力。

在“舒適區”,一切都處於平衡狀態,外界環境也是風平浪靜,因此人感到舒適。在“伸展區”,均衡被打破,人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各種感覺器官也處於待命狀態。到了“恐慌區”,由於壓力過高,人的腎上腺激素大量分泌,信息已經很難被整合。

“伸展區”理論鼓勵我們不斷探索自己的潛能。當我們在某個環境待得太久,或者習慣做一些沒有挑戰的事情時,我們就會進入“舒適區”。待在“舒適區”,我們不僅沒有成長,而且還會麵臨失敗或者被淘汰的危險。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給自己選擇一些挑戰和任務,激發鬥誌,使自己不斷進步。而一些過大的挑戰或者困難,超出我們的能力和掌控範圍,會把我們帶入“恐慌區”,這時我們應該學會求助,借助外界的力量,幫自己渡過難關。“伸展區”為我們提高自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境,既不會因為生活太安逸而喪失了鬥誌,又不會因為挑戰太大,而失掉信心,經常讓自己處於“伸展區”,我們就能處在一個不斷上升的階段。

最佳的情形是“舒適區”與“恐慌區”都盡量狹窄,而“伸展區”盡可能大。如果“舒適區”過大,說明此人學習意願不足,太懶。如果“舒適區”和“伸展區”都比較小,說明學習能力較弱,稍有挑戰就進入“恐慌區”。

“轉折點”機遇

哈佛商學院的霍華德·斯蒂文森教授認為,人生有很多機遇,都隱藏在人生的“轉折點”中。“‘轉折點’的出現可以改變我們的固定思維方式。它們帶來潛在能量。‘轉折點’不常有,其帶有的潛在能量一旦被激發出來,將是個人發展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轉折點’所帶來的機遇很容易被忽略和無視,機會很容易就流失了”。

斯蒂文森教授認為,對生活的逆來順受讓人們漸漸地意識不到“轉折點”的出現。當轉機來臨時,人們總是采取等待的方式,任由自己成為生活中的旁觀者。當麵對生活中的“轉折點”時,幹坐著猜想未來會如何,是對自己前途最不負責的做法。這樣,你將無法把握“轉折點”背後的轉機。正確的做法是改變被動接受的局麵,把“轉折點”當成一種改變人生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