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華裔,她想了解白宮究竟怎麼樣,華盛頓是怎麼運作的?白宮光環下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反複權衡之後,她對自己說,若能有機會參與白宮學者的選拔,既開眼界,又長見識,這已經是最大的收獲了。反正即使選不上,我也不會丟失什麼,為什麼不試試呢?
選拔賽場,猶如一個熱鬧異常的競技場。1983年報名申請的青年人高達5.2萬人,第一輪選拔出3000人,第二輪選拔出1120人,過五關斬六將,多次筆試口試後,淘汰至32人,小蘭有幸成為其中之一。最後,有兩次很嚴格的麵試。第一次是由十幾位政府官員和各界領袖組成的評審團,共同提出尖銳問題,考核選手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在第二次麵試時,參選的32人共同在白宮接受4天的考核,由當時副總統老布什親自主持,口試官看著眼前這位在華盛頓罕見的亞裔麵孔,好奇地問趙小蘭,為何來參加白宮學者的競爭?“如果能成功入選,我願意為亞裔參政做出榜樣。”考官被她率真堅定的語氣,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所感動。最後金榜題名僅為13人,趙小蘭是其中之一。
這意外的驚喜,令全家歡欣鼓舞。趙小蘭激動的心情更難以言表,但心裏又有些忐忑不安。華盛頓舉目無親,許多因素都不在她的掌控之中,她心中沒了底氣。關鍵時刻,父親趙錫成的話給了她激勵,“你有責任發展自己的天賦,有能力施展自己的才華,這樣的人生才會更加豐富多彩,才能使人生價值最大化。不要猶豫彷徨,不要優柔寡斷,不要止步不前,要埋頭苦幹,敢於嚐試,才能取得好的結果”。
父親的話給了趙小蘭力量。“有了愛我的父母和溫暖的家庭做後盾,凡事盡心盡力,我還有什麼可怕的?”帶著這句話,她踏上了全新的政治旅途。
後來在回顧自己年輕時這段白宮經曆時,趙小蘭說:“當我第一次走進華盛頓的時候,我非常有興趣、非常有熱情,我想去發現美國政府的工作機製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就進入了白宮,當我進入了白宮以後一扇門打開了,我進去之後又一扇門為我打開了,我又進去了,又一扇門隨之打開。這些為我打開的門不是我之前可以預見的,因為當時我的視野是那麼狹小,當時有很少的亞裔美國人在政府工作,沒有榜樣,沒有人和我說未來的職業路徑,但是後來我發現這個反倒是幫上了我的忙,因為父母常和我說人要有勇氣、要有熱情、要有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能不斷地成功,才能推開一扇又一扇的門,這些門會為你打開。隻要你有這種堅持的精神,之前做好規劃,又有這樣的毅力堅持下去。今天在我們麵前機會非常多,我沒有辦法講具體的展現形式。隻要你對事物有好奇心,有堅強的意誌,對自己有信心就一定會抓住很多很多的機會。”
在好奇心和勇氣的驅使下,趙小蘭不斷地嚐試新的領域,勇敢地叩開人生一扇又一扇門,從一個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到花旗銀行的職員,到“白宮學者”,到後來的第24任美國勞工部部長。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冒險
美國國際探索中心(CFI)主席,現代懷疑論創建者保羅·庫爾茨認為,人生就是一連串冒險,“人們追求生活的意義,仿佛生活中有一把神秘的鑰匙,這種追求是沒有意義的,真正的意義在於追求一種積極的、冒險的、充實的生活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創造快樂的機會,所有快樂的時光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活”。
哈佛大學前任校長洛厄爾也認為人生是不斷的嚐試和冒險。他說過:“在早年生活冒險中迅速成功的人並不多,一個年輕人在嚐試去做之前,必須首先選擇自己的事業。評估一份他毫無個人體驗的職業適不適合他。”“在我碰巧認識的那些人當中,很少有人在他們早期著手的事情上獲得迅速成功,或取得顯著成就。有些人灰心喪氣,放棄了戰鬥。幾乎所有人都經曆過一段氣餒期。成功的人都受過打擊,在接連不斷的打擊中走向成功。”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冒險,不斷地去嚐試陌生的領域。在不斷地嚐試中,你就會發現屬於自己的成功機遇。
抱怨自己沒機會的人,多半沒有勇氣冒險
趙小蘭認為,機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均等的。年輕人如果努力,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機會。趙小蘭大學畢業時,隻是想找一份工作,在經濟上幫助自己的家人。在工作上,她總是渴望做一些改變,不斷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最初的夢想。正因為這樣,她的路才能夠越走越寬,越走越精彩。從某種程度上,她的幸運來自於她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探索未知領域。她鼓勵年輕人勇敢嚐試,“我希望每一個人,你,觀眾們能真正地感到生活是一個偉大的冒險。你也可以和我一樣。”趙小蘭認為,隻有在嚐試的道路上,你才會發現各個領域都有很多機會,才能看到越來越多令人興奮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