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是為了走向社會(1 / 3)

打工是為了走向社會

哈佛每個人都在創造新東西,他們認為創造工作比找好工作更好。

—哈佛前校長 勞倫斯·薩默斯

當紮克伯格的室友為了進入哈佛著名社團“鳳凰社”而努力奔波時,紮克伯格正在忙著Facebook的設計,他對室友一心加入“鳳凰社”的行為不解,“即便是進了鳳凰社,那又能證明什麼呢?”也許紮克伯格認為,隻有做點事情,向這個社會證明你的價值,你才能夠拿到進入社會精英俱樂部的入場券,而不一定非要加入一個人人都想加入的學生社團。

這個社會隻對那些對社會有價值,有貢獻的人敞開大門。如果你不想做點什麼,向社會證明自己的價值,誰還會把你當成個人物?你又憑什麼能在社會上立足呢?打工不單是為了掙錢,或者單純為找一份工作,而是為了向社會證明自己的價值,是為了走向社會。

打工等於別人付錢讓我們上學

很多哈佛的學生認為,那些能夠從工作中學習的人,等於別人付錢讓他上學。每一個工作崗位,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做人和做事的平台。在工作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

有三位哈佛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一起組建了一家軟件公司。當問到他們計算機專業教育中的哪些內容對他們的成功至關重要時,較年輕的一位說:“我所聽過的計算機課程都很棒。但是課堂教學的大部分內容,我通過自學也能掌握。我在哈佛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來源於管理‘學生宿舍餐廳’的經驗。”

我們從工作中學得越多,就意味著我們從工作中賺得就越多。我們能從工作中學習的,比眼前的報酬更可貴。

在打工中學會高效管理時間

打工為我們學習高效管理時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那些打工的同學,比不打工的同學在時間管理上的壓力要大得多,他們隻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時間利用率,大量壓縮掉一些無意義的、浪費時間的活動,才能夠保證既不落下學業,同時,又能夠做好自己的工作。長期下來,他們就會養成一個高效利用時間的習慣。

體會獨立的樂趣

哈佛的學費比公立大學貴多了,所以每個讀哈佛的人都要打幾份工。打工不僅能緩解財務壓力,而且還能積累未來的工作經驗。哈佛有專門的學生工作辦公室和谘詢導師,幫助學生尋找適宜的工作補貼學費。這些工作都是與學習相聯係的工作機會,比如家教、研究助理,幫實驗室、圖書館、校園、辦公室或者老師工作等。學校導遊也是其中一種。當然其中也有競爭,你必須能勝任。說哈佛助學金豐厚絲毫不誇張,多數研究生的助學金都超過“拖家帶口”的訪問學者所享受的津貼。不少學生幾年下來還可以攢到一筆錢,而且是在不必刻意節省的情況下。

打工可以讓我們體會到財務獨立的樂趣,這關係到個人的尊嚴。對此,沃倫·巴菲特的合夥人,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的查理·芒格說得很好,“和沃倫一樣,我對於致富也非常狂熱,”查理說,“並不是因為我想要買法拉利—我想要的是可以獨立的能力,對此我是如此渴望。我認為給別人開賬單有損我的尊嚴,雖然我不知道這種想法從何而來,但我就是這麼覺得的”。

打工是學以致用的機會

打工有助於我們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也可以幫我們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否適應社會需要。據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約翰·布魯斯特說,有不少哈佛大學生在開發新技術,或者研究現有技術的新應用,或者幫助大學裏其他人將技術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打過工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也能較快地融入社會,在工作中做出成就。正如比爾·蓋茨對年輕人說的那樣:“電視中的許多場景絕不是真實的生活。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埋頭去做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像電視中的那樣天天泡在咖啡館裏。”如果隻是在圖書館和課堂上學習,而不走進工作崗位去鍛煉,就很難學到真實本領,也很難養成一個踏實認真、高效的工作習慣,也很難適應社會上工作的快節奏。等到工作時再去培養這樣的能力,再努力去適應就很被動了。

懼怕成長、拒絕冒險,隻會被生活吞沒

我好奇心很強,我總是喜歡問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是那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那樣的事。我想這種好奇心得益於我的父母,我認為這是我的財富,因為好奇心讓我能不斷嚐試新的東西,不僅毫無畏懼,而且為此感到興奮就像冒險一樣刺激。

—美國第24任勞工部長 趙小蘭

趙小蘭身上有很多光環: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進入內閣的華裔;“二戰”以來任期最久的勞工部長;小布什政府中唯一任滿8年的閣員,哈佛大學商學院碩士;從5萬多人中當選的13位“白宮學者”裏最為年輕及唯一的華裔女性……

從一個移民美國時連英語單詞都不會的小女孩到最年輕的“白宮學者”,趙小蘭憑借自信、樂觀,不斷敲開機遇之門。

1979年夏天,趙小蘭從哈佛大學商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後,進入美國花旗銀行。由於她的敬業態度和工作表現,銀行總裁對她十分賞識,在花旗銀行的一次午餐會上,銀行總裁先生向夫人介紹趙小蘭,並對她格外褒獎。總裁夫人一邊凝視著小蘭,一邊細細觀察她:眼前這位姑娘,自信幹練、舉止得體,聰慧靈秀,渾身散發著青春的魅力。總裁夫人認為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金融和海運人才,如能當選進入政府工作,就能為促進政府和民間的溝通發揮潛力。想到這裏,她靈機一動,委婉地建議:“你為何不去試試參加白宮學者的甄選呢?”這是小蘭首次聽到“白宮學者”一事,頓覺眼前一亮,她心中激起一種熱情,一種憧憬,令她感到難以抑製的興奮,夜不能寐。誰想到,一句不經意的問話,竟掀起趙小蘭心中的巨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