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社交學分”,學做一個社會人(1 / 3)

修“社交學分”,學做一個社會人

沒有真正的朋友實在是淒涼。如果沒有朋友,這世界是荒野一片。

—英國著名思想家 培根

交往是人類的必然伴侶。

—著名哲學家、思想家 馬克思

我們所知道的最好、最可靠、最有效,而又最無副作用的興奮劑便是社交。

—美國著名思想家 愛默生

斯蒂芬·艾勒吉,是美國哈佛醫學院遺傳係的特聘冠名終身教授。他的成功有一個法寶—精明的處事技巧。雖然美國學術圈非常注重研究實力,但一定的人際交往還是必要的。

每周五下午4:30,哈佛醫學院遺傳學係有一個大約一小時的周末聚會活動(happy hour)。每個試驗室輪流做東,提供一些小吃及啤酒,研究生、博士後及學科研究員們聚在一起暢所欲言。

斯蒂芬多數時間會參加此種活動,與大家同吃比薩餅,喝瓶裝啤酒。他非常願意與別的實驗室的學科研究員、研究生、博士後們討論問題,他這種平易近人的作風也博得別的實驗室的好感。另外他對下屬按功行賞,對發表了大文章的人有求必應、從善如流。他每年聖誕節都會邀請全實驗室的人包括家屬到他家進行聖誕節聚會。

每當實驗室有人找到新工作,有人結婚,有人生小孩,他都會讓實驗室秘書買吃的或寫慶賀卡表示慶祝。有申請他實驗室的人,不管申請人能否加入他的實驗室,他都出資好好款待,並讓申請人給全實驗室做一個學術報告。

作為美國生物醫學界天才級科學家,斯蒂芬無疑是成功的。他出色的社交能力,提高了他的影響力,讓他更容易獲得下屬的支持。一個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社交能力,即使做一名研究者,也要具備很強的社交能力。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著名學者丁學良曾經舉例說,他帶過的兩個哈佛女學生,一個曾深入泰國難民營一年,另一個隻身來到中國三峽實地考察環境汙染一年。這筆不小的研究經費從哪兒來?要博士候選人自己解決。提到自己的兩位學生,丁學良為她們的勇氣和成績感到自豪。“若學不會申請外麵的資金做事,也不可能成為成功的研究者。”丁學良說道。如今她們已是美國國會環保項目的高級研究員。缺乏社交能力,隻會啃書本的人永遠不是哈佛要的人才。

一位中國學生講,在一次中美學生峰會上,哈佛校方特意為他們準備了兩場舞會。看著哈佛學生在舞會上翩翩起舞,自己卻隻能尷尬地站在舞池旁,連怎麼邀請舞伴都不會。那一刻他意識到自己在社交能力上是多麼缺乏。

哈佛對學生的社交和溝通能力有著始終不懈的要求,從哈佛出來的政界大腕和商界精英們,在求學時幾乎都是具有很強社交能力的人。羅斯福的演講總是能擊中人心,肯尼迪在哈佛求學時,“慷慨,有趣,對社交感興趣。”奧巴馬曾當選為哈佛大學《哈佛法學評論》總編輯。

社交能力是一門人生必修課。因為隻要生活在社會中,就需要和人交往,要懂得人與人交往的技巧和原理。另外,社交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情商和智商,通過培養社交能力,也可以鍛煉一個人的辦事能力、領導能力、演講能力、組織協調能力。

培養“社交意識”

社交能力的培養從提高“社交意識”開始。對於習慣於讀書學習,對社交比較忽略的同學,可以適當抽出一些時間,嚐試社交活動。首先是要在思想上重視起來,要意識到雖然學校沒有開社交課,也沒有相關的學分,但是社交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任何一門重點課程。即使從事社交活動,讓你的學習成績下降了一些也是值得的,因為學習成績低,努努力就可以趕上去,但是社交能力低,要培養起來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