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是這樣一群政壇年輕人,卻與肯尼迪一道做出了驚人的成績。在肯尼迪就職後的4年時間裏(這些人大都在約翰遜政府留任了),美國經曆了這個國家的現代史上少見的時間長、勢頭猛的經濟發展。在這4年裏,商品和勞務供應的增長超過了先前的8年。
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和責任,你有沒有用年輕為自己做“擋箭牌”?我還年輕,能力還需要培養,我缺乏經驗,沒有人脈資源,這件事還沒有年輕人成功的先例……這樣的借口,讓很多年輕人失去了超越自我,擔當重任的機會。久而久之,還會讓人養成自卑、怕事、逃避責任等壞習慣。肯尼迪總統的故事告訴我們,年輕不是退縮的理由,年輕有年輕的優勢,對自己要有充分的自信,放手去做,你不一定做得比前輩們差。
天賦是把尋常的天分發展到不同尋常的高度
西奧多·羅斯福有句話,“天賦就是把尋常的天分發展到不同尋常的高度”。西奧多·羅斯福在自傳《我的奮鬥》中說:“世界上有兩種成功,在這兩種成功中展現出的是取得成功的兩種不同的能力。第一種成功,是一種天賦上的成功,取得這種成功的人具有某種獨特的天賦,一般人無論經過多少訓練,都做不來,這種成功無關堅持不懈或者意誌力,是少數身上具有特質的人才能取得的成功。但更為常見的是另一種成功。取得這類成功的人,與周圍人的不同之處不在於與生俱來的特質,而在於為了培養這種特質所付出的努力程度。隻要人們做出決定要取得這樣的成功,這類成就會向數量眾多的普通人敞開大門。我曾取得的成功,都屬於第二種成功。不事先付出艱苦的勞動、判斷和周密的計劃,我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我曾是一個相當孱弱而又笨拙的孩子,也曾是個既有點緊張又不大相信自己能力的年輕人。我不得不痛苦而艱難地鍛煉自己—不僅是身體,也包括靈魂和精神。”
西奧多·羅斯福並不認為自己具有獨特的天賦,他的成功來自於自身的努力,他對成功的自信也來自於此。
在巨人林立的NBA中,夏洛特黃蜂隊1號蒂尼·博格斯可謂是一個異類,他身高隻有160厘米,是NBA有史以來身材最矮的球員,但他是NBA表現最傑出、失誤最少的後衛之一,不僅控球一流,遠投精準,甚至在巨人陣中帶球上籃也毫無所懼。
博格斯說:“我的確太矮,在高水平的職業籃球賽中闖出一番天地不容易,但我相信籃球並不是專讓高個子打的,而是讓那些有籃球才華的人打的。”對於自己能夠進入NBA這個巨人國裏打球,博格斯曾這樣解釋說:“NBA並不是高個子人的專利,我相信自己的實力,我能投籃、助攻、搶斷,當發動快攻時,一些大個子不如我跑得快。”
矮小的博格斯之所以能在NBA站住腳,靠的是他的自信,他的自信來自於對自己籃球天分的發揮。由於個子矮,博格斯運球時幾乎沒有人能斷掉,極少的失誤成就了他助攻失誤比排名NBA第一的事實。(所謂“助攻失誤比”,就是計算一位球員平均在幾次助攻下會出現一次失誤,“助攻失誤比”越高,表示球員的傳球穩定性越強、失誤率越低。從“助攻失誤比”可看出球員傳球的穩定性及助攻的成功率。)他在14個賽季的職業生涯裏,有8個賽季助攻失誤比都是NBA最高的。籃球比賽是一項敵我雙方互相製約的遊戲,一名蓋帽者製約的結果是讓投籃者改變了投籃路線,而博格斯製約對手的方法是靠影子般的貼身防守改變對手的行進路線。博格斯是NBA防守最有威脅的球員之一。
博格斯的成功在於他的自信,他的自信來自於充分發揮了自身“獨特”的天賦。憑著對自己天賦的出色發揮,博格斯利用自己的“身高優勢”在NBA贏得了屬於自己的位置。也許你覺得自己的頭腦不夠聰明,長相不夠漂亮,身體不夠強壯,家境不夠富裕,你可以列出很多條自卑和放棄的理由,但是想一想博格斯的故事我們就明白,絕大多數的成功都是那些天賦平凡的人創造的,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能夠像羅斯福總統說的那樣,把“尋常的天賦發揮到不同尋常的高度”。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停止對自己天賦平庸的抱怨,而是想著如何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勇敢地去角逐人生的勝利。
信心來自正確認識自己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是“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認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而這些正是哈佛校訓的精髓。認識自己是取得自信的基礎。自信的人不但公平地評價自己,還主動要求周圍的人給自己批評和反饋。一方麵,別人眼中的自己更為客觀,另一方麵,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2000年,J.K.羅琳被母校埃克塞特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她在接受博士學位時說:“我認為對我來說這是最有意義的學位。在這樣的場合感到十分榮幸,坦白講,有點激動。”她鼓勵聚集在大學禮堂的250名畢業生勇於麵對風險和錯誤:“我剛畢業時,對於個人失敗以及悔恨的經曆很少,我可以很高興地說在離開大學後我補足了這些經曆。有清醒頭腦的人是不會因天賦而驕傲的。我活躍的想象力起初並沒有讓我得到什麼,反而像是我的一部分缺點和短視。我希望你們能麵對一些風險,並犯下一些十分有用的錯誤。”
自信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在眾多學生麵前,J.K.羅琳敢於暴露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犯過的錯誤,這本身就是一種自信的表現。自信來自於對自己正確的認識,既能夠在他人麵前大方展示自己的特長,也不會刻意掩蓋自己的欠缺。坦陳自己的不足而向他人求教,不但不會降低自己,反而可表示自己的虛心和自信,贏得他人的青睞。
要做到自信,我們還要正確看待別人的反饋。正是由於別人的反饋,才讓我們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人們總是在解讀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觀念。“一個人對於自我有了某種明確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種想法—湧現在自己心中,一個人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評價、態度決定的。這種類型的社會我可以稱作‘反射的自我’或者叫作‘鏡中我’。”“鏡中我”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用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描繪出的自我形象。“鏡中我”就像鏡子一樣,可以讓我們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鞏固和發揮自己的優點,控製和消除自己的弱點。
獲取“鏡中我”的一個辦法,就是誠懇向老師、朋友、同學尋求他們對自己的看法,然後把收集來的看法如實整理在筆記本中,作為衡量自身行為的一個工具。這些看法中,屬於優點的我們要保持並加強,屬於缺點和不足的我們要及時改進。每過一段時間,我們要把自己的行為同“鏡中我”進行對比,看缺點是否改進,優點是否加強。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會隨著我們行為的改變而改變。時間久了,別人對我們的評價—“鏡中我”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我們也會越來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