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自信比畢業證書更重要(1 / 3)

完美的自信比畢業證書更重要

天賦就是把尋常的天分發揮到不尋常的高度。

—美國第26任總統 西奧多·羅斯福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美國著名思想家 愛默生

我從沒覺得自己需要外界的英雄來激勵自己。

—易趣網創始人之一 皮埃爾·奧米迪亞

哈佛求學的這段經曆對我的人生是最重要的,因為它給了我自信,讓我能以一種平常心處理事態。

—美國第24任勞工部部長 趙小蘭

畢業於哈佛的美國著名思想家愛默生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是難得的性格魅力,超人的精神力量。偉人們自信的品質總是帶給人們異乎尋常的力量。

富蘭克林·羅斯福是20世紀最受愛戴的美國總統之一。美國人認為他是同華盛頓和林肯相比肩的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他受人愛戴是因為,雖然他出身貴族,但他相信平凡人的價值,並且為維護百姓的權利而戰。除此之外,他受人愛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著超人的性格魅力:他總是愉快地工作,對未來充滿信心。

1921年8月富蘭克林·羅斯福帶全家在坎波貝洛島休假,在撲滅了一場林火後,他跳進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脊髓灰質炎而致殘。在健康快樂中生活了39年的人,一下子成了一個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殘疾人,有誰會將一個國家、一個州,甚至是一個城市的命運,交付給這樣的一個人呢?這場災難無疑會給他的政治前程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然而這近乎毀滅性的打擊,並沒有使羅斯福放棄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堅持不懈地鍛煉,企圖恢複站立和行走能力。羅斯福非常自信地說:“我不相信這個娃娃病能夠鬥過我一個堂堂男子漢,我要戰勝它!”他非常樂觀地對朋友說:“幾個星期後我就能用拐杖走路了。大夫說到明年春天,我完全可以不瘸不拐地走了。”

羅斯福很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病後他讀了有關的醫學專著,從醫生那裏詳細地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對康複之道了如指掌。在養病期間,他養成了一個愛好,就是製作船模,並在朋友的幫助下劃上小船到河裏去試航。同時,他閱讀了大量美國曆史、政治方麵的書籍。他把與疾病鬥爭、積極鍛煉身體看作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他用以療病的佐治亞溫泉被眾人稱為“笑聲震天的地方”。

在工作之餘,他竭盡全力地進行體育鍛煉,對自己要求之嚴格幾近苛刻。就連他的一位好朋友、當時的美國拳擊冠軍都說:“羅斯福的肩部肌肉是我所見過的人當中最強健的。”

病情稍有好轉,他便在病床上活動手腳,和兒子做遊戲。他每天借助掛在病床邊的機械進行各種力量練習。然後下床拄著拐杖練習走路,每天增加幾步。1922年他回百老彙的信托公司上班時,因拐杖失去控製,摔了個仰麵朝天,爬起來繼續前進,這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得到了周圍人們的敬佩。

1928年,在妻子的理解與支持下,羅斯福重返政界,參加紐約州州長競選。政敵們利用他的殘疾來攻擊他,但他通過發言人告訴人們:“一個州長不一定是一個雜技演員。我們選他並不是因為他能做前滾翻或後滾翻。他幹的是腦力勞動,是想方設法為人民造福。”雖然他身患殘疾,這也是他的政敵時常攻擊他的地方,但他總能以出色的政績、卓越的口才與充沛的精力將其變成優勢。

經過這段挫折的錘煉,羅斯福的性格也產生了重大的變化,他變得溫和、謙虛、平易近人,眼界和思路也更開闊了。他學會尊重並理解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對那些受折磨又極需要幫助的人充滿了深切的同情。他思考了許多他以前沒有關心過的問題。他躺在那裏一天天地成熟起來。他從一個輕浮的年輕貴族變為一個能理解下層人民的人道主義者,而正是這一點使他最終入主白宮。

終於,羅斯福這位快樂的勇士,利用一副鋼與皮革製成的雙腿支架,可以在別人的攙扶下站立和行走了。經過7年的養精蓄銳,他重新走上政壇。1928年當選紐約州長後,他整頓積弊,實施社會福利計劃,大得人心。他開始了向總統寶座的衝刺。1932年11月8日,羅斯福以2280萬票對1575萬票的優勢,入主白宮。這位坐在輪椅上的“船長”終於把握住了巨輪的舵盤。

羅斯福取代胡佛擔任美國總統時,正值經濟大蕭條的風暴席卷美國,到處是失業、破產、倒閉、暴跌,到處可見美國的痛苦、恐懼和絕望。羅斯福卻表現出一種壓倒一切的自信,他在宣誓就職時發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說,告訴人們:“我們唯一害怕的就是恐懼本身。”正如人們在評論中說的那樣,“在1933年3月4日那個陰冷的下午,新總統的決心和輕鬆愉快的樂觀態度,點燃了舉國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

人們把羅斯福總統的肖像印在錢幣上,紀念他、緬懷他,那是一張充滿自信和希望的麵孔,是一張為大眾謀取自由的麵孔。

羅斯福總統用他的經曆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相信自己。自信可以激勵我們發掘自身的潛能,戰勝厄運和磨難。自信的人,可以從容麵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可以勇敢嚐試新的領域;自信的人,可以在平庸的環境中不放棄對卓越的追求,可以在困難打擊麵前,敢於堅持自己的夢想。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說,完美的自信,比一張畢業證書更可貴。每一個從哈佛畢業的學子,都有著超人的自信,能夠進入這所處於美國教育金字塔尖的高校,與成千上萬世界上頂尖優秀的、聰明的年輕人一起競爭、學習、成長,能得到眾多大師級教授的傾心教導,他們有足夠的理由自信,這份自信比任何知識和能力更重要,不斷激勵他們超越自我,向人生的頂點邁進。

年輕不是退縮的理由

很多人把“年輕”作為自己逃避挑戰和畏懼困難的理由。但是在哈佛人看來,年輕代表一種新銳的力量,一種新視角、新方法,沒有太多陳舊觀念的束縛,沒有太多錯誤經驗的誤導,沒有太多失敗陰影的阻擋,有的隻是一往無前。

肯尼迪當選總統時,隻有43歲。麵對別人的質疑,肯尼迪充滿自信地應對:如果僅以年齡作為檢驗成熟與否的標準,美國將“把所有年齡在44歲以下的人都排除在受信任和負責指揮的崗位之外。那就是說,傑斐遜不該寫《獨立宣言》,華盛頓不該指揮大陸軍,麥迪遜不該製定美國憲法,而哥倫布甚至不應該發現美洲大陸”。

肯尼迪的內閣成員也很年輕。比如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隻有36歲,內政部長斯圖加特·尤德爾41歲,農業部長奧維爾·弗裏曼43歲,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45歲,郵政部長愛德華·戴47歲,而國務卿迪安·臘斯克和狄龍也不過5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