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不是別人簡單的複製品
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霍華德·斯蒂文森教授把忽略內心聲音的人的生活比作“偽3D電影”。
“很多人,表麵上生活很豐富,社交活動,社區公益,高爾夫球……表麵看起來,的確,他的生活很精彩,像部3D電影一樣精彩,但其實是個‘偽3D電影’。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在他追求錢財上的成功時,他的策略並不完全是為了獲得和美完善的生活。看起來他的生活很立體,但實際上隻是個空殼。裏麵隻是一維空間,這就是‘偽3D電影’。他打高爾夫並不是出於愛好,去聽交響音樂也不是因為喜歡古典音樂,接受藝術中心或肺科技協會主席的職務也並不是因為他對組織這些活動有熱忱,之所以選擇參加這些活動是因為這是社交場合,借此途徑可以認識一些公司總裁、銀行家、投資家,或者其他可以對他的事業有幫助的人。”
霍華德·斯蒂文森教授提醒我們,人生最美妙的一點就是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正如他的學生艾瑞克·塞諾威在討論中所說的那樣:“榜樣隻是一些案例罷了,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是誰,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怎樣才能達到目標,但是最後,我們得知道怎麼把這些案例和我們的現實相結合。”
紮克伯格因為自身經曆和比爾·蓋茨十分相像,而被人們稱為“蓋茨第二”,然而他並不喜歡這個稱號。“對於前輩比爾·蓋茨,我個人相當尊敬,他也是IT業界的成功典範。如果外界非要給我加上‘蓋茨第二’的帽子,這是你們的一廂情願。我為什麼要成為比爾·蓋茨呢?微軟靠的是Windows和Office發家,承載我夢想的是互聯網,更具體說是Facebook。”
我們的人生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續,也不是對他人經曆的簡單複製,而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生命旅程。按照別人的意願去生活,我們得到的充其量也隻是“二手”的人生。
生命是一連串探索
“你對自己並不了解”,這是蘇格拉底給人的教誨。了解自己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多做一些事,你才能了解自己。T.S.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比較文學,1948年因《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曾寫過一句詩:“我們永遠都不能停止探索,如果我們的探索會有終點,那也會是我們下一次探索的開端,去首次認識我們未知的所在。”生命就是對自己人生的一連串探索。大學為我們探索自己的人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台。J.K.羅琳曾在哈佛演講中說:“當你們如今處於‘現實生活’的入口處時,我想向你們頌揚想象力的重要性。”她希望學生們能夠打開自己的想象力,勇敢地探索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過一種“模式化”的人生。
馬友友在回顧自己如何走上音樂之路時說:“我並不認為我能夠接受我是一個音樂家,直到49歲的時候才開始理解。現在我56歲,有的人說這個人是個天才。但我並不是知道我會成為一名音樂家,而是後來才做出這個決定。過去有幾十年我都四處搜尋要做些什麼,當時我並不知道我的努力會帶來什麼結果。我隻是一直在尋找。我想每個人的生命在某個特定階段肯定能找到某種目標去做一件什麼事情……在人生每10年的階段都需要尋找不同的目標和任務。”
做最真實的自己
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在哈佛的畢業典禮上為畢業生們獻上了一場精彩的勵誌演講。上台前,她還獲得了哈佛大學授予的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她在演講中鼓勵學生們敢於堅持自己的特色,走有自己特色的成功之路。“如果你隻認準一個目標,那你就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快樂。人生確實隻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最真實地展現自己。”
哈佛大學前任校長洛厄爾曾告誡哈佛學子:“尤其是不要欺騙自己,讓你的利益或你的行為來成為你的意見。要對自己誠實。欺騙別人已經足夠糟糕了,但欺騙自己的人,既是傻瓜,也是無賴。”
要對自己誠實,真實地、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要敢於堅持自己的個性,走有個人特色的成功之路。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收獲成功的同時,也收獲人生最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