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先發現與眾不同的自己(2 / 3)

威廉走出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成功之路。他並沒有在哈佛失掉自己的靈魂,相反,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哈佛大學,使哈佛由一個原來隻為精英階層、富家子弟辦學的大學,成為一個向世界所有有才華的年輕人開放的大學。

哈佛鼓勵自己的學生“要結合自己的夢想、特長、優勢資源,要發展自己的個性,走有自己特色的成功之路”。柯南特校長曾告訴1939屆的畢業生:“忽略時代的喧囂,不要害怕成為你自己。選擇你可以充分發揮你才智的奮鬥領域。誠實無私地致力於你所選擇的事業。如果要實現你的夢想,就不要管意識形態的紛爭以及當時的鬥爭結果,以後會有人這麼來描寫你,‘他(在今天也包括她)也是為了建造更好的文明而生活的’。在這樣的墓誌銘的繁衍過程中,也許可以讀出一個國家(我在2002年的今天,也可以加上‘一個世界’)的偉大。”

以自己為中心定義成功

曾任哈佛大學校長的洛厄爾在畢業致辭時說過:“以自己為中心來定義成功,不要以外在的東西來定義成功。物質社會讓人們對成功的衡量指標變得實際和具體。但真正的成功不僅是外在的表現,也在於正確的思考。”

一位哈佛商學院的老教授,在畢業的最後一堂課上對學生說:“畢業五年後接到母校的邀請,要求參加五年一度的校友會,那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你不要去。”

同學聚會怎麼成了一件危險的事?因為他認為,聚會會逼著你回頭審視在剛畢業的短短幾年你所取得的成就,而且是以你同學們的標準,而不是以你自己的職業目標和成功為標準來評判你的成就與收入。在晚餐之前,開車駛進校園停車場,斜眼打量著周圍汽車的品牌與款式,努力猜測著你的同學們畢業後混得如何,以及你與他們的差距。在雞尾酒會上,當聽說哪些同學已經做了高級副總裁或者成為百萬富豪時,你默默計算著自己與他們的差距。整個同學會將引發你關於職業與個人價值的巨大焦慮和徒然擔憂。

更糟糕的是,對五年後重聚場景的設想會影響你現在作出的決定,你可能會調整自己的職業以便在短期內獲得顯赫的資曆,或者很快就賺大錢,以便能衣著光鮮地參加同學聚會;你會將那些心中規劃已久但是不會馬上實現的夢想束之高閣,去從事那種你實際上不喜歡,但讓你有錢買得起高級轎車的工作。

所以,千萬不要參加同學聚會!

哈佛商學院的教授真是用心良苦,他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失去自己的職業目標或者對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視而不見,不希望那些聰明、有天分的人把時間浪費在那些頭銜響亮、待遇豐厚的職位上。

這樣的建議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有啟發性的,它讓我們自問,我們追求的應該是什麼,到底什麼樣的理想才是最好的。你是不是也是那個並沒有按照自己的標準而是按照別人的標準在選擇你目標的人?

建立“內部記分卡”

世界著名投資大師巴菲特談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最感激的就是父親教會他建立自己的原則,擁有“內部記分卡”,即“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重要的是你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有一次,巴菲特同父親參加一個競選活動,台下的反對者對父親噓聲一片,沒想到父親竟鎮定自若,對巴菲特說:“不管別人怎麼看你,重要的是你自己對自己的看法。”這一幕,是父親對巴菲特最好的教育。

哈佛學子、著名的思想家愛默生說過:“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內心深處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堅持真理首先意味著要忠於自己、相信自己,有極大的勇氣堅持自己的判斷。

當一個人不再以別人作為參考來評價自己的時候,他就能夠客觀地、理性地看待自己,能夠在肯定的評價中獲取積極的動力,在否定的評價中擁有完善自我的意識,這個人就有了更成熟的自信。

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說過:“太多人成功之後,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後,卻發現犧牲了更可貴的事物。因此,我們務必掌握真正重要的願景,然後勇往直前堅持到底,使生活充滿意義。身外之物和內在力量相比,便顯得微不足道。”

如何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一個方法:“有一個簡單而又可以未雨綢繆的辦法是,你想聽到人們在你的葬禮上說些什麼。想一想你希望你所在乎的人用什麼詞形容你,以你親人的身份,拋開一切階級和角色,說一說你對這個世界意味著什麼。還可以假想一下你的孩子怎麼對他的孩子說起你。或者說,如果相機能拍到你離開這個世界的狀態,你希望在影像裏留下什麼樣的形象。”關於這個問題,比爾·蓋茨也思考過,他曾在哈佛對學生的演講中說,他希望將來人們能記得他不僅僅因為他在家用電腦產業所做出的革命性改變,還會記得他在“致力於為非洲人民減少病痛事業中做出的小小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