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別人知道你的創新能力
如果你要成功,就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不要跟隨被踩爛了的成功之路。
—約翰·D·洛克菲勒
一個人是否有創造力,是一個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
—哈佛大學前任校長 普西
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欲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
—哈佛大學前任校長 陸登庭
哈佛不僅在課堂上通過案例教學、課堂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還通過舉辦“創新實驗室”的方式,成立校園創業孵化器,為他們提供創業培訓,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成為像比爾·蓋茨、紮克伯格、喬布斯那樣具有創新精神的創業人才。
2011年,哈佛大學成立的創新實驗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是一個校園創業孵化器,為哈佛大學的學生創業組織提供創業辦公空間、創業導師輔導,分享交流以及各類資源支持。創新實驗室向本地企業、非營利機構、創業者以及大學裏的公司開放大門,讓他們可以討論並實現他們的計劃。哈佛創新實驗室位於貝頓紀念堂(Batten Hall)一層,裏麵有一家咖啡店和一個全天24小時開放的公共聚會場所。紀念堂裏掛滿了當地藝術家的作品,一根根的柱子代替了白板,還有一把把明黃色的椅子,哈佛創新實驗室主任高登·瓊斯(GordonS.Jones)將這形容成“柔性空間”。瓊斯稱:“卓越的想法並不總是坐在書桌前想到的。這些想法會在一些非傳統的地方出現是因為你的大腦開始用各種獨特的方式進行思考。”
創新實驗室為那些在大學裏做著創業夢的饑渴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創業平台。這個平台,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堂學習和學術研究的地方,還可以通過聯合辦公的方式,讓學生在一起完成項目開發的工作。另外,哈佛創新實驗室背後還有當地的一些商會資源支持,比如馬薩諸塞州的小企業發展中心網絡。他們將提供一對一的輔導,並且會以導師的形式舉辦一些培訓和討論會。
哈佛校長德魯·福斯特提到,從哈佛輟學的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曾重返母校,他特別要求去參觀創新實驗室,並告訴福斯特,如果他讀本科的時候哈佛就有這樣的設備,他會在裏麵“泡”很久。有了哈佛創新實驗室,也許很多像比爾·蓋茨、紮克伯格一樣心懷創業夢想的學生在校園就可以開創自己的事業了。
畢業於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郭嬌博士,描述了自己在哈佛實驗室的一次見聞。
“2011年12月8日晚上,i-lab裏聚集了七個團隊。每個團隊有五分鍾介紹他們的創業項目。這不是一場普通的創業大賽,沒有獎金,沒有點評。這是一門本科生課程的期末成果展示。這些團隊展示出來的是他們解決問題的熱情,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以及三個月裏的不懈努力。
“對於我這個做教育的人而言,圍觀今天的活動,其實是帶著一個疑問:我們可以通過上課來學習創業嗎?在展示開始前,授課老師先簡單介紹課程結構。這門課最初兩周用來‘找問題’。問題當然是五花八門:幫海地農民運果,幫醫生判斷冷凍疫苗有沒有失效,陪孤寡老人說話解悶,克服拖延症等。如果把選課學生的年齡、性別、個人經曆等因素考慮進來,這些問題的選擇都不奇怪。
“以‘陪老人說話’為‘待解決問題’的那個團隊,兩個核心成員都是大一新生,他們常去老人院做誌願者,對老人的情感需要有更多的切身感受,因此,他們立誌要開發一個手機軟件,讓老人或者其他感覺孤單的人找到可以說話的對象。這個軟件很像QQ,有很豐富的頭像供選擇,讓你知道對方現在的心情、地點(比如在公共汽車站)、計劃(比如很快有一門考試)等等。
“授課老師是一名心理學家,她強調個人的經曆在‘找問題’的階段很重要,隻有個人認同的問題,才能‘一拍即合’‘一觸即發’,立刻就能抓住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