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你的興趣
哈佛教授時刻教導學生,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奧巴馬政府的能源部長、曾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哈佛校友朱棣文,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中對青少年的一個忠告是:“當你開始生活的新階段時,請追隨你的愛好。如果你沒有愛好,就要去找,找不到就不罷休。生命太短暫,所以不能空手走過,你必須對某樣東西傾注你的深情。我在你們這個年齡,是超級的一根筋,我的目標就是非成為物理學家不可。本科畢業後,我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又待了8年,讀完了研究生,做完了博士後,然後去貝爾實驗室待了9年。在這些年中,我關注的中心和職業上的全部樂趣都來自物理學。”
J.K.羅琳因為堅持自己的愛好,而成為著名的暢銷書作家。羅琳自幼愛好文學,她夢想成為一名作家,想在大學攻讀文學,然而她的父母並不同意她選擇文學專業,而是希望她選一個能夠讓她未來有生活保障的專業。J.K.羅琳沒有聽從父母的建議,而是跟隨自己內心的聲音,正如她在哈佛演講中講的那樣:
“我的前半生,一直在自己內心的追求與最親近的人對我的要求之間進行不自在的抗爭。我曾確信我自己唯一想做的事情是寫小說。但是我的父母都來自貧窮的家庭,都沒有上過大學,他們認為我的異常活躍的想象力隻是滑稽的個人怪癖,並不能用來抵押房產,或者確保得到退休金。
“他們希望我再去讀個專業學位,而我想去攻讀英國文學。最後,達成了一個雙方都不甚滿意的妥協:我改學外語。可是等到父母一走開,我立刻報名學習古典文學。我忘了自己是怎麼把學古典文學的事情告訴父母的了,他們也可能是在我畢業那天才第一次發現。在這個星球上的所有科目中,我想他們很難再發現一門比希臘神學更沒用的課程了。”
雖然有著未來生計的壓力,父母的不支持,J.K.羅琳還是選擇了自己的愛好。
開闊自己的視野
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哈佛教授說,要開闊視野,接觸眾多的領域。唯有多接觸,才能多嚐試,多嚐試才能找到最愛。大學校園就是一個能夠讓你接觸各種領域的地方。我們要善用學校資源,通過旁聽課程、講座,看網絡上的大學公開課,參加社團活動,校外交流等不同方式,接觸更多的領域,更多種工作類型和更多的專家學者。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後,進而嚐試選修,或通過課外學習相關課程,或者利用實習機會,進一步了解相關行業的工作性質。
成功就是依著你的好奇心,雄心勃勃地實現它
“好奇心,挑戰的欲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是哈佛大學校長眼中大學四年最應當學到的東西。法籍波蘭裔物理學家、化學家居裏夫人說過,“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愛因斯坦說過,“誰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驚訝的感覺,誰就無異於行屍走肉,其眼睛是模糊不清的”。好奇心,是一種智慧的、特殊的、探索性的本領,它為我們打開了認識自我和理解世界之門,並為我們的學習注入了無盡的活力。好奇心驅使我們去嚐試一切,讓我們的眼界變得更寬,經曆更豐富。
把興趣和社會需要聯係起來
把你的興趣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你的興趣才能變成一項事業。同樣是癡迷電腦,有些人用電腦來打遊戲、娛樂,他們以為自己在玩電腦,其實是被電腦“玩”了。然而,有的人癡迷電腦,不是迷戀電腦遊戲,而是熱衷於電腦技術和編程,他們通過電腦,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就像喬布斯、比爾·蓋茨、紮克伯格,成為年輕人膜拜的創業偶像。其中的區別就在於,後者能夠把自己的興趣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
以紮克伯格為例,他很喜歡程序設計,特別是溝通工具與遊戲類。但他最感興趣的並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的應用。他開發過名為“ZuckNet”的軟件程序,讓父親可以在家裏和牙醫診所之間進行信息交流。這一套係統甚至可視為後來美國在線實時通信軟件的原始版本。當他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已開始創造供同齡人玩的電腦遊戲。17歲讀高中的時候,他設計了一款MP3播放軟件,讓很多業內公司都爭先恐後地邀請他,這其中也包括微軟。
到了哈佛大學,他仍然嚐試把自己的愛好同人們的需要結合起來。他覺得學生選課係統有待改進,就在大二時寫了一個叫“課程搭配”(Course Match)的程序,讓學生們可以在其他學生選課的基礎上決定自己的選課,並方便組成學習小組。後來紮克伯格和朋友們看到了學生之間存在大量社交方麵的需求,於是就建立了一個社交性網站“Face mask”,這個想法可以看成是Facebook創意的前身。正如紮克伯格的室友哈西說:“紮克伯格運用自己的創意和技能,去滿足哈佛校方無法顧及的應用需求,最終建成了比大學本身能做得更好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