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興趣點(1 / 3)

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對一切來說,隻有愛好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

—著名科學家 愛因斯坦

興趣是學習中不可遏製的激情和力量,你隻有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求知欲望,才能最終在這一領域獲得成功。

—哈佛大學前任校長 勞倫斯·H·薩默斯教授

在你最感興趣的事物上,隱藏著你的人生秘密。

—比爾·蓋茨給麥迪遜中學學生的回信

馬友友在音樂領域的造詣至今無華人能出其右:出版70多張專輯,17次獲得格萊美大獎;榮獲古典藝術界最高獎項“古爾德獎”;他創建的“馬友友與絲綢之路”樂隊巡演,創造了古典音樂票房銷售第一的紀錄;喬布斯稱:“他的演奏有如上帝駕臨!”他用音樂消弭種族和文化的隔閡,因此,兩次被聯合國任命為“和平大使”;美國紐約東區46街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馬友友路”,每年的2月9日為紐約州的“馬友友日”。

馬友友的成功,得益於他獨特的音樂天賦和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據馬友友的母親盧雅文女士在回憶錄《我的兒子馬友友》中透露,馬友友一生下來就有驚人的記憶力,兩歲就懂得分辨音調的高低,三歲就能在鋼琴上發出美妙的聲音。一次,他隨父親去聽音樂會,指著台上一件很大的低音提琴,對父親說:“我要的就是這個。”馬友友4歲開始學大提琴,他的音樂天賦讓不少音樂大家驚呼其為音樂神童。7歲時,馬友友就進入白宮為總統演奏,在肯尼迪中心的舞台上,他用音樂征服了現場5000多名觀眾,包括肯尼迪總統和夫人。黃皮膚的馬友友在去歐洲演出時也不斷被問道:“你是一個亞洲人,你怎麼可以理解西方人的音樂?”

作為譽滿全球的天才的母親,盧雅文女士說:“在我的心裏麵,他的善心和真誠,比他拉大提琴的成功更重要。”“因為他是我的兒子,不是一個機器。大提琴是他的愛好,他是利用大提琴傳播他的愛心,我最愛他這一點。

“友友很喜歡音樂,假如他愛這個音樂,他聽不見你講話,他耳朵是聾的,聽不見外麵的,他的精神全部都專注在音樂裏麵。他從小就喜歡舒伯特、海頓,練起來就不願意放下。”

由於癡迷音樂,馬友友對音樂有著不同尋常的理解。他說:“音樂是人性的表現,如果你在我的音樂中聽見人性,你就看到我的心意,也是我對這個世界的貢獻。”

電視和廣播主持人塔維斯·斯麥利曾經不無感慨地說:“馬友友是個天才,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在我看來,他在音樂方麵的才華並不是他最了不起的稟賦,而是他對人性的關愛,最讓我折服。我相信心與心的溝通,馬友友的心靈充滿了愛的恩典,所以當你聽他的音樂的時候,你就能感受到他的心。”

2011年2月15日,馬友友和巴菲特一起被授予了總統自由勳章,奧巴馬給馬友友一個大大的擁抱,並稱馬友友是“自己遇到過的最快樂的人”。

馬友友在音樂上的成就和他對音樂的愛好是分不開的。興趣可以讓他專注在音樂的世界裏,這種專注不僅給了他精湛的演奏技巧,更讓他對音樂有異乎常人的理解,他的音樂也因此更加動人,更加富有特色。這為他帶來了極高的榮譽和成就,讓他在事業和精神上均獲豐收。

在一個人的興趣上,隱藏著他的使命、特長和價值。尋找自己的興趣點,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探索自身的潛能。哈佛大學有很多俱樂部都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劃分的。如足球俱樂部、網球俱樂部、高爾夫俱樂部、帆船航海俱樂部、登山俱樂部、交誼舞俱樂部,甚至撲克牌俱樂部、美食俱樂部等。凡是你能想到的興趣愛好,這裏幾乎都有。美國的教育並不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視學生的內心,即他們內心的興趣和追求。正因如此,才出現了眾多像比爾·蓋茨、喬布斯、紮克伯格、林書豪、馬友友這樣享譽世界的人才。

你的興趣是什麼?

哈佛在評價一個學生時,除了看重他的學術水平和專業技能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看他內心最真實的興趣。美國的名校除了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以外,還會關注申請者是否具備“個性”。

國內曾有一位理科高考狀元,在學校他是班長、學生會主席、校模擬聯合國主席、三次全國數學競賽冠軍,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頂級的學生,在申請美國11所前20名大學時,居然全部被拒,令當時的輿論嘩然。

對此,哈佛的一位招生官員說:“哈佛不想要隻知道讀書的人,也不看重學生會主席、數學競賽冠軍這些頭銜。我們更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學生內心世界裏最真誠、最有興趣的部分。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追求理想時,我們會更感興趣。我們想要的是要有獨特個性的個體,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做真正的自己,希望學生能夠追求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哪裏,所以不清楚自己適合做什麼、擅長什麼。聰明的人應該在確立理想之前,先摸清自己到底愛做什麼。

林書豪的母親雪莉起初對林書豪打籃球揚名並不抱太大希望,原因就是個子太矮小,她甚至嚐試著引導孩子學習音樂或醫學。讓她欣慰的是,林書豪的音樂潛質也不低,雖然花在這方麵的時間不多,但不論是彈奏鋼琴,還是拉小提琴,都蠻像那麼回事。但林書豪自稱在這方麵沒天分,他更傾向於籃球,雪莉心裏很清楚,隻有興趣與天資合二為一,才能開啟天才之門。於是她就不能當兒子興趣上的“攔路虎”了。但是她既支持林書豪打球,同時又要他加強文化課學習。她對林書豪說:“我們都支持你打球,但是你要有一個後備的職業,你打多少球都行,但是,如果你的學習成績退步,我們就要調整你的打球時間。”為此,她充當了雙重角色。一方麵,經常開車送林書豪練球或參加比賽,另一方麵又不允許他因為打球而脫離了文化課。此外,想到身體是成功的本錢,通過谘詢,她專門為林書豪定製了一套適合高運動量的強身飲食配方。林書豪為了能打球,也隻能當好執行此配方的“乖乖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