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獨立思考,越早越好(1 / 3)

學會獨立思考,越早越好

應該把獨立思考和綜合判斷的能力放在首位,而非獲得特定知識的能力。

—著名科學家 愛因斯坦

在一個講述哈佛學生學習的電視劇裏有這樣一個鏡頭:

男主角為了能在課堂討論中充分展現自己,以贏得老師的賞識,在課堂外下足了功夫—他不僅看了必要的教材,知道了大多數學者對於本節課堂上即將要討論的問題所持的觀點,而且在短時間內他還把該教授寫過的論文全都看了一遍。可以說,教授對某個問題持怎樣的觀點他已經了如指掌。所以上課之前他信心百倍。但是當教授讓他回答問題的時候,他隻是一味地說,某個權威持什麼觀點,另一個權威怎麼說,最後教授很嚴厲地問,你的觀點在哪裏?男主角目瞪口呆,因為他隻顧著學習吸收學術權威們的知識,卻忘記了自己對問題的獨立思考。

你的觀點在哪裏?這樣的考問告誡我們,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

早在100多年前,哈佛畢業生、著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就曾說過:“就培植自主與獨立思想而言,除了哈佛大學,無出其右者。哈佛的環境不隻允許而且鼓勵人們從自己的特立獨行中尋求樂趣。相反,如果有朝一日哈佛想把它的孩子塑造成單一固定的性格,那將是哈佛的末日。”哈佛大學至今仍嚴格恪守著這一原則,學生一入校就會一遍又一遍地聽到這樣的話:“你們到這裏,不是來發財的。你們到這兒來,為的是思考並學會思考。”

哈佛大學文理學院的一位學生問愛因斯坦,對理科學生有什麼忠告,愛因斯坦毫不遲疑地回答道,我要勸他們每天用一小時的時間摒棄別人的意見,自行思考問題,這件事不易做,但很有收獲。

哈佛人提倡獨立思考以獲得真知,哈佛教授教育學生,對於滿口“別人都說……”的人,問他“別人”是誰,就會看到他張口結舌的窘態。哈佛不唯書、不唯上,人們都會相信約定俗成的權威,或者寫在書上的定論,哈佛努力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在哈佛,你可以挑戰任何權威。哈佛的師生關係是平等的。那些在課堂討論中有獨立創見、敢於質疑老師的人,通常更容易受到老師青睞。哈佛教授認為沒有學生挑戰的課是最沉悶無聊的課。哈佛老師和學生是合作關係,而不是等級關係。

哈佛比較注重課堂討論,學生們的發言成績占總成績比較大的比重。但哈佛學生必須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和思考才能在課堂上跟得上教授的思路、參與討論。所以對學生而言,每節課前都有大量的課前閱讀材料,沒有閱讀這些材料,就很難聽明白老師在講什麼,而且無法參與討論,而討論是要計入總成績的,有的課程課堂參與程度占總成績的60%。一般來說,每次課前平均約130頁的閱讀量,屬於閱讀量中等。閱讀量稍小一些,每次課前大約90頁的閱讀量。如此的閱讀量,不熬夜是不能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們平均每天睡眠時間還不到5個小時,因此這裏的學生也戲稱哈佛就是“煉獄”。

課堂討論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當然,如果你隻是引述書中的觀點,而沒有自己獨特見解的話,你的發言很可能招致老師較低的評價,會影響你的分數,甚至會因此導致不能順利畢業。哈佛十分反感隻讀書而不懂思考的人。勞倫斯·薩默斯校長認為,“一個隻是機械地將老師教授的內容記憶下來,不會用創新思維來進行獨立思考的學習者,隻能成為學習的奴隸。同樣,一個學習者如果不具有創造能力的話,不管他具有多麼豐富的知識,也永遠是在模仿和抄襲。”

想在哈佛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就要學會獨立思考。有些學生把高中的學習方式帶進了大學,但發現在大學行不通,因為高中的學習方式隻注重知識點的記憶,並不太注重獨立思考。例如,一位哈佛大一的學生遇到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