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宿舍裏的四個人都是學經濟的。我敢肯定大家的智商不分上下。因為每個人的學業能力測試(sat)分數差不多。有時候,我們會一起討論經濟學方麵的一些材料。可一到考試,其他人就能得A,而我的成績一直是C。我就是想不明白怎麼會這樣。
“我到最後,簡直快發瘋了。不得不去求助宿舍指導教師。她把我的課堂筆記認真審閱了一番,又根據筆記提了幾個問題。在她的幫助下,我認識到自己從前隻會記住那些基本原理,卻不善於將它們應用到新情況中。高中的考試隻需要簡單回答‘實質性’的內容,可是大學裏的考試往往要求考生借助基本原理分析新問題,兩者之間的區別太大了。
“這時候,再抱怨高中根本沒用。指導教師幫助我認準了目標,重新確定了新的學習方法。雖然後來我還是沒能考A,但是至少成績保持在B。我真不敢想象,如果不去求助,還照搬高中時舊的學習方法,結局會是什麼樣。”
上麵這位大一新生,之所以遇到學習問題,就是不能轉變高中隻讀書不思考的學習模式,這種隻讀書不思考的模式,不僅在哈佛行不通,就是畢業走入社會也是會碰壁的,正因如此,哈佛才極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谘詢專家代替不了獨立思考
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的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鼓勵人們要學會獨立思考:“如果你完全依賴他人的想法,經常通過金錢取得專業谘詢,隻要稍微超出自己的領域,你就會遭逢大災難。”查理·芒格承認,自己需要醫療谘詢時,會花錢找醫生,必要時也會尋求會計師或其他專業協助,但他不會完全采信專家的話,他會思考他們所說的話,然後繼續研究,尋求其他意見,最後自己下結論。查理·芒格的搭檔,股神巴菲特有一句話,“永遠不要問理發師自己需不需要理發”,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不輕信盲從,用事實說話
獨立思考的人有一個主要的特征,就是遇事從不輕信盲從,也會不憑主觀臆斷,拿事實說話。紮克伯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據紮克伯格哈佛大學的室友回憶,他臉上常常會掛著一種介於害羞和傲慢之間的冷漠。對於他感興趣的話題,他會語速極快地說個沒完;如果話題不那麼吸引人,紮克伯格則很容易走神,敷衍地說著“是,是”,有時甚至會忘記回答別人問了半天的話題。因此,有人形容他“像是編程過度的機器人”。
紮克伯格的父親曾對媒體說:“如果你想說服他,別的孩子也許隻需要一個斬釘截鐵的‘不’,可紮克伯格需要別人列出一堆詳盡的事實、理由,甚至親身經曆,他才肯勉強認可你說的,我想,他也許以後會當個百勝律師。”有時候,紮克伯格自己也承認,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怪胎”。
善於“問問題”
一個優秀的人才,必定是一個善於問問題的人。國外大學在培養學生時,非常重視通過啟發學生“問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國內一位醫學院學生回顧自己在麻省總醫院實習經曆時說:
“作為醫學生,感觸最多的莫過於教學,不僅僅是對於醫學生的教學,還有他們外科醫師的培養製度。他們外科的教學氛圍相當開放,總是以一種討論式的方式進行,教授們總是會首先問你有什麼問題,然後在對你的問題作出肯定(通常是一句‘good question’)之後洋洋灑灑地就你的問題討論開去,當然你也可以隨後提出你的不同意見,他甚至會很認真地和你討論你的想法的可行性。手術台上,無菌記號筆的最大用途並不是畫手術切口,而是供主刀在手術中隨時畫出各種手術圖譜對手術進行講解。最初上台的時候,對於手術器械的英文名稱非常陌生,於是在等待冰凍病理回報的空閑之時請教台上護士各種手術器械的英文名稱,台上護士非常熱心地給我講解完一遍之後還對我進行了小小考核,直到她確信我都完全記住為止。而我的住院實習醫生在手術結束之後,見到我的第一句話通常都是‘Any questions for me?’(我能幫你解決什麼問題嗎?)諸如此類的教學時時刻刻都在發生,隻要你問,就會有人熱心地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