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比專業更重要
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必須是廣泛涉獵、術業有專攻。
—哈佛大學前校長 阿伯特·勞倫斯·洛厄爾
現代大學不僅重視正式教育,還承擔了促進人類全麵發展的更大的責任。
—哈佛大學前校長 德裏克·博克
“你的意向科目是什麼?”在填寫入學申請表時,哈佛會問新生這樣一個問題。問這個問題,並不是要決定你在哈佛選擇什麼專業,而是為了作統計之用,用來幫助哈佛了解即將到來的這屆新生的整體學術興趣。
哈佛畢業生王可說:“在哈佛,並沒有‘專業’這樣的說法,有的是‘concentrations’(這是哈佛對‘專業’的說法,意為‘主的學習領域’)。哈佛的本科生是不分‘專業’的,每個人需要上一些通識課程,然後再從大二下學期開始選擇自己的專攻方向。”
哈佛前校長勞倫斯·薩默斯說:“哈佛大一不分係科專業,我們希望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和嚐試,發現並確認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專業方向。大二開始在40多種學科中選擇主修方向,選定之後也允許改變。”在哈佛,很多同學都換過專業,經過不斷的探索,最終發現自己的興趣,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薩默斯講過哈佛文理學院一名學生的案例,這個學生的情況在哈佛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一年級,這位同學選的幾乎全是科學課程,還打算主理論物理。
二年級,他突然發現,物理學的動人之處在於抽象的部分—公式、比例與理想概念。所以真正令他動心的是物理中的數學,於是他改為主數學。
三年級,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他雖喜歡數學的井然有序,但受不了那冰冷的感覺,又改為主藝術。
到了第四年,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做一個出色的建築師。
薩默斯說:“正是由於哈佛讓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的方向,才使這個年輕人找到了最適合他的目標。可能你會感覺他在哈佛這四年隻不過是在不同的科目之間跳來跳去,似乎浪費了很多的時間。但他前麵所學的知識,都為他的最終目標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先前的物理學,使他了解了物體結合的原理,數學給了他度量與秩序感,藝術則造就了他敏銳的眼光與靈巧的雙手。現在,他已經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建築師了。”
王可說,“選擇主修的專業方向,需要的並不僅僅是對這門學科的激情,還需要與課程、教授、自己與學科要求的匹配情況以及如何學習結合起來考慮。選專業的過程,是批判性思維的一次實際操練,也是一次創造性的探索。它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哈佛不會告訴你做什麼,因為它認為你應該足夠聰明去為自己作打算。回頭看看,最快樂,在專業上最成功的人,是那些聽從自己的興趣與愛好,而非聽從別人‘認為’的人”。
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人創造了專業,並非專業創造了人。”“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雖然有各自獨特的才能,然而這才能,就好像迷宮中的寶藏一樣,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才能發現。很多大學生畢業後,還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在哪裏,更沒有決定今後該走什麼路,所以,過早對專業作出選擇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哈佛等很多美國大學,新生入學時是沒有專業的,在大二,甚至大三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主修方向。而且學生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自己的主修方向。
在大學,能力的學習比專業的選擇更重要。選擇專業,也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在未來社會搏擊的能力。那麼,在大學,我們可以培養什麼樣的能力呢?
1.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曾在哈佛擔任校長的陸登庭認為:“哈佛大學給予學生的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局限在學習上,也同樣適用於生活和工作中。”
哈佛很多課程采用案例教學,訓練學生的決策藝術,提高他們在有限的時間、資源、人力等條件下作出獨立判斷和決策的能力。教授們會故意把案例的頭緒攪得很亂,然後把難題拋給學生,迫使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才能,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案例的內容盡管千奇百怪,但結束語經常是同一個大大的問號:“你說該怎麼辦?”
趙小蘭在哈佛商學院學習的兩年中,就曾和同學們分析過多達800個案例。這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使她由量變到質變,跨越了從象牙塔邁向商界的橋梁。經過這樣的強化訓練和打造,小蘭不僅學會了善於抓住問題的核心本質,更善於分析難題中的關鍵因素,因而能及時診斷商業病情,對症下藥,建立了決策能力和解決難題的技巧。在小蘭畢業後所扮演的各種角色中,她總能把紛亂如麻的事務快速理清頭緒,抓住本質,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不急功近利,更不優柔寡斷,顯示了出色的管理才幹。這除了她勤奮認真之外,當年哈佛從難從嚴的訓練也為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