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習與人相處的能力
陸登庭校長認為:“哈佛是在做一項教育實驗,強調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學習,使他們更人文地去了解對方。”陸登庭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在哈佛大學中有來自說阿拉伯語國家的學生,有信仰印度教的學生,也有猶太學生。有一年中東局勢緊張的時候,出於不同的政治觀念和宗教信仰,哈佛中就出現了兩支遊行隊伍,但是這些遊行都是和平的,因為哈佛使遊行的雙方充分地交流思想,加強他們的溝通,知道別人是怎樣想的,這是哈佛教給學生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大學裏麵,與不同性格的同學一起學習和生活,為我們人際交往、與人相處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在學校裏形成的對人、事物的看法,很可能成為我們以後為人處世的行為模式。我們要利用好在大學與其他同學一起生活的機會,使之成為自己走入社會前的人性課堂。
3.培養思考能力
哈佛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而不是單純讓學生記住知識。在哈佛大學,昨天老師給了學生一本書,今天就會問他有什麼想法,而不是采取那種簡單的考試,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哈佛老師問學生的問題,很多都沒有固定答案,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
4.不要被專業局限
哈佛並不關注專業,以及學習的課程和今後工作有什麼直接關聯,學習法律醫學的學生不僅要學習某些專業的課程,還要涉獵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哈佛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學到不同的課程、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能力繼續學習。
陸登庭校長對此有精彩的闡釋:“哈佛法律係的學生畢業後有的進了大學,有的去了公司,有的成為社會機構的成員,差不多隻有30%的學生進入了自己的專業;和他們一樣,很少有醫藥專業的學生學成之後知道自己要從事什麼行業。但這並不能說他們就不優秀,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非常好的學習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正是一所好的大學應該給予學生的東西。”
5.通百藝而專一長
在美國,每個大學生在畢業前不在某一個固定的專業學習,實際上他們進行的是一種全麵的學習。旅美學者薛湧說:“在哈佛沒有管理類、法律類的專業,希望從事這些實際工作的學生,也隻好在接近的領域找個抽象些的科目,為畢業後的專業發展打下基礎。這樣專業‘模糊’抽象的大學教育,給學生的人生提供了最實際的準備。而且根據統計數字,要上哈佛醫學院,選科學專業的和選文科專業的機會一樣多。人家看的,不是你學什麼專業,而是你是個什麼素質的人。”
哈佛對學生實施“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把學生在哈佛課堂外學到的東西和校園外以及大學畢業後的人生連接起來。哈佛在校生的課餘生活豐富多彩,學習的時候小組討論和合作是哈佛教學的特色;學生們組織參加各種聯誼會,組織各種大型活動、學術會議;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在這樣的學習生活中,哈佛學生的學術精神、領導能力、個性就培養出來了。
哈佛的“通才教育”告訴我們:一個人必須全麵發展才能在知識、思想、才能等各個層麵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才更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如果為了應付工作,那你隻需要一些特定知識就行了;但是從長遠看,要成為有所成就的人,就不應該隻是專注於狹小的領域,而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通才”。
6.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哈佛的洛厄爾校長說過:“大學不是不順應潮流,而是不能讓社會成為學校的指揮棒。大學是為了傳授給學生終其一生都要用到的思想,知識和方法。把人當成真正的人來培養,而不是培養隻能為未來社會工作的工具。”
為了適應未來職業生涯的需要,我們需要培養一些專業技能,同時,我們也應當超越職業和技能的局限,從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角度,來考慮自己的學習。肯尼迪、奧巴馬等哈佛學子,不僅有獨特的才能,而且有出眾的人格魅力,他們不是刻板的、模式化的人,而是有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品位,對工作、學習、人生都有深刻見解。這些都是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尤其是在參加課外和社交活動中一點點培養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