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什麼,你自己決定!
隻要我去學習,就是為了認識自己,而不是為了教育別人;我一貫認為,在教別人之前,首先要充分認識自己。
—法國偉大啟蒙思想家 盧梭
絕不把你們的學習看成是任務,而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機會。為了你們自己的歡樂和今後你們工作所屬社會的利益,去學習……
—著名科學家 愛因斯坦
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潛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埃·弗洛姆
哈佛學子在學習上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學什麼可以由自己決定。每個學期第一周是哈佛的“購課周”(Shopping week),課程選擇係統裏各個學院共有數千門課程供學生們選擇。
學生們可以自由去聽學校任何一門自己感興趣的課。捧著課程時間表到處聽課,聽完覺得哪門課合心意,才正式注冊選修。就像超市購物一樣到各個老師的課堂試聽,然後確定自己的選擇。一些課程比較受歡迎,當報名人數遠超課堂能容納的量時,需要抽簽決定。在開學後第五周之前,學生可以選擇加/減一門課,每個學生每學期最多可以選五門課。
一個學生是這樣描述自己對“購課周”的感覺的:“草草瀏覽課程目錄,試圖填滿課程表,這就像口袋裏揣著一美元走進一家糖果店一樣,什麼看起來都很好,我想每種都嚐一下,但我隻有一美元。我要如何做呢?謝天謝地,哈佛給了我品嚐所有糖果(或至少還算可以的一部分)的機會,然後再決定我真的想要哪些。每門課在固定時間上,我們可以想去聽多少節就去聽多少節。具體實施起來就是,如果我最終選擇了一門課,在接下來的一整個學期,我都要為我在購課周所做的決定負責。另一方麵,如果我覺得目錄上的某個課看起來不錯,然後我就去了,發現,我可以逃走,再不用回頭看,這就是購課周的魅力。”
事實上,在進入哈佛之前,從每年6月底開始,大學就會要求新生通過網絡進行能力的摸底考試,比如寫作、數學、化學、外語等,然後根據考試結果建議每個新生選擇什麼級別的課程。
哈佛大學陳吉詩同學說:“很多教授非常歡迎你和他們聊天,幫你作出選擇。你可以隨便走進一個教室去試聽。很多高年級學生和個人導師也會不遺餘力地提供幫助。當然最終還是要自己拿主意。”
在陳吉詩選擇的四門課中,一門是線性代數分析,之所以選擇這門課,是為了發揮自己的數學長處,同時也想用難度極大的數學課程來訓練自己的思維;一門是心理學入門課,她對心理學很有興趣,認為即使以後要做金融,除了數學技術之外,心理素質也是非常重要的,她對行為經濟學有濃厚的興趣;一門是希臘與羅馬的社會哲學思想,這是必的通識課之一,培養本科生對各學科的基礎認知;最後一門是著名經濟學家格利高裏·曼昆教的進階經濟學,她想為以後的經濟課程打下基礎。
從哈佛學子選課可以看出,在哈佛,你可以設計自己的教育。學生必須仔細考慮他們所要選的課,因為他們實際上是在設計自己未來的人生。
由於受堂叔西奧多·羅斯福的影響,富蘭克林·羅斯福向往政治生活,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選了大量曆史和政治經濟學科,其中包括歐洲史、美國史、英國史、立憲政治、國際法、貨幣法規等十幾門課程。在1945年4月的《哈佛校友通報》上,提到過富蘭克林·羅斯福在各個學期的選科目,大家認為他給自己安排了並不輕鬆的課程表。
薩默斯校長說過,“一直以來,有很多記者和教育界的人士都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最能體現哈佛的特點?我的回答是:在哈佛,學什麼由你自己決定。我們之所以給予學生這麼大的自由度,就是為了讓他們養成認識自身和世界的多種視角,賦予他們知識、技能、思維的能力和生活的基礎,使他們能夠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從而終身都能夠適應環境變化。
“其實,哈佛並未教給學生些什麼,我們隻是創造了一個讓他們學習的環境,來啟發他們的危機意識、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以及廣泛的興趣。對於按照自己的目標、興趣等因素選定的課程,他們才能具有強烈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欲望。即使在離開哈佛以後,也會自主地去學習使自己不斷增值的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