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想象目標實現後的樣子
目標確立後,你可以發揮想象,描述出目標實現後的樣子。通過這樣,就可以把目標變成你的“願景”,它可以幫助你對目標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它可以讓你提前體會到目標實現帶給你的快樂和幸福,這對你衝刺目標是一個很好的激勵。
6.為未來職業做準備
學校是為未來職業做準備的最佳場所。正如哈佛第22任校長阿伯特·勞倫斯·洛厄爾所言,“你們當中那些擁有天資的人,遲早會獲得與你們的能力相稱的職位,但在學校,你們要盡可能學到與所從事的職業相關的一切知識。要吸收一切營養,為未來的職業做準備。”
7.有計劃付諸行動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像蘭特一樣,對自己一定時期的學習目標、步驟、方法進行一些部署和安排,這就是計劃。
8.積極的態度也是一種規劃
規劃不一定是目標的清單,有時候也可以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一種奮鬥的動力。在未確定明確的目標之前,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也是一種規劃,這種積極的態度可以催我們奮鬥,不把年華耗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美國第24任勞工部部長、著名華裔政治家趙小蘭回顧自己的成功經曆時說:
“我覺得生活是很有意思的,你很難把每一步都精心計劃,你可以有一個大的規劃,但是很難精心計劃每一步怎麼走,而且也很難知道所有的機會到底在什麼地方?我覺得要有一個好的態度,要有信心,樂觀並且向前看。
“所以,當我講我的事業的時候,每一步都非常有意思,但是我從沒有精心設計過它就自然而然發生了,因為什麼呢?因為我努力,我總是超越對我的要求,而其他人會注意到,當有機會來的時候他們馬上就想到了我的名字。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人生需要規劃,但你不能規劃到每一步,關鍵要對自己有信心,要熱愛自己從事的工作,對它有真實的興趣。”
趙小蘭女士剛從學校畢業,踏入社會時,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職業目標,一定要經商或者從政,但她還是有兩個主要動力,第一是要報效父母,讓自己的父母以自己為驕傲,第二是要服務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這兩個動力激發她不斷挑戰自我,不斷超越別人的期望,用奮鬥寫下精彩的人生篇章。
目標是我們內心追求和價值觀的外現,我們內心的追求或價值觀發生變化,我們的目標和規劃也需要不斷地調整,正如美聯儲前任主席本·伯南克所說的,“幾乎每個人都會沿著與原本打算不同的生命計劃終結。你可以嚐試繪製出你的生活,但可能它最終不會這樣。”規劃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要繪製一個精確無誤的職業路線圖,而在於認識自我,思考什麼對自己是有價值的。
我們可以把目標和規劃,當成一次探索自己的過程,通過一次次嚐試,我們認識自己的夢想,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完善我們的規劃。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我們對自己的探索而不斷調整。雖然我們的人生不一定會沿著我們原本計劃的路線發展,但我們還是要嚐試繪製出自己的生活,並盡早為之準備。越早規劃,我們的人生就越少遺憾。
法國有一位最著名的牧師納德·蘭塞姆,無論在窮人或是富人中,他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的一生中,有一萬多次親自到臨終者麵前,聆聽他們的懺悔。在他的人生後期,納德·蘭塞姆把他的60多本日記—內中全是這些人的臨終懺悔編纂成書,但終因法國裏昂大地震而毀於一旦。
納德·蘭塞姆去世後,安葬在聖保羅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著他的手跡: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
納德·蘭塞姆去世了,他沒有將另一層意思明確說出來。如果人們將臨終反思提前50年、40年、30年,那麼世界上會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每個人最後的反思,不到那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幾十年,做到了這點,便有50%的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名了不起的人。
不管你過去做了什麼,重要的是你將來要做什麼。很多人都是到了高中畢業進入大學,或者離開校園走向社會後才開始考慮人生規劃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在高中要準備高考,一切要等考上大學之後才有意義。
但到了大學,一下子像到了一個“自由的世界”,接觸社會的機會也大大增加,受到的誘惑和衝擊也大大增加,日子也過得飛快。還未來得及規劃,大學已接近尾聲了。想把這突然而來的“自由”,轉化為充實幸福的大學生活,就需要像蘭特一樣,對大學生活要有一個好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