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優秀成為自己的習慣(1 / 1)

讓優秀成為自己的習慣

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領導者。

—美國著名思想家 愛默生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亞伯拉罕·馬斯洛

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

—英國著名思想家 弗蘭西斯·培根

起先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

—英國劇作家、詩人、散文家 奧斯卡·王爾德

哈佛學生從哈佛畢業,帶走的不僅是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種優秀的習慣。在哈佛,時時處處高標準要求自己,任何事都要做到完美,離開了校園,抱著這種態度做事,同樣會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棒。能夠把優秀當成自己習慣的人,通常會成為領導者,精英人物,永遠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機會。

勞倫斯·薩默斯校長曾在一次畢業演講時,鼓勵哈佛畢業生要將優秀進行到底,入學時,他們因為優秀走進了哈佛大學的校園,畢業時,他們要帶著這種優秀的習慣走出校園,去攀登新的高峰。

“今天下午我以絕對的自信做出了一個斷言:在我任哈佛大學校長期間,你們是給人印象最深的、最聰明的,著裝最好的、最優雅的,最值得引為驕傲的、最傑出的畢業班。

“事實上,我是通過你們進校時招生辦公室所做的描述以及你們所取得的成就做出這個斷言的,你們所寫的論文、表演的戲劇、不敗的橄欖球賽季、獲得的獎學金、傑出的公益活動,就各種主題所寫的精彩的畢業論文,都證明了你們是一群優秀的人。

“我們在哈佛是用很高的標準來衡量校友的。想想吧,牛頓和愛因斯坦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開始思考重大物理學問題,亞曆山大30歲征服了大半個已知的世界,當莫紮特在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已經完成了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當他到我這個年紀的時候,已經死了14年了。因此,這個星期接下來的日子就好好放鬆一下,好好過一個畢業典禮,周五的早上就開始新的工作吧!”

比別人優秀,這是哈佛人的文化。追求優秀是哈佛人的一種習慣性思維和性格。哈佛建校的宗旨就是培養能使這一片土地成為全世界最富有、最自由的土地的精英。哈佛人被賦予這樣的使命,所以他們不能不優秀。

20世紀30年代,英國一個不出名的小鎮上,有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親對她的教育很嚴格,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做在別人前麵,而不落後於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車,也要永遠坐在第一排。父親從來不允許她說“我不能”或“太難了”之類的話。父親的“殘酷”教育培養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

她的身邊經常有一些女同學,穿著高跟鞋和時髦的衣服,邀請她去拍照,但被她拒絕了,因為她還有繁重的學習任務。於是,她們就稱她為“裝腔作勢小姐”。但是父親的話給了她力量,“絕不要隨波逐流,要堅持自己的道路!”

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她考上了牛津大學。並且在一年內完成了普通學生要五年才能完成的拉丁文課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試成績竟然名列前茅。除了學業上出類拔萃,瑪格麗特在體育、音樂、演講及其他方麵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學生中的佼佼者。當年她所在學校的校長評價說:“她無疑是我們建校以來最為優秀的學生。她總是雄心勃勃地奮鬥,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她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盡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難,事事必爭一流,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永遠坐在第一排”。

40年後,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政壇上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壇長達11年之久,被世界政壇譽為“鐵娘子”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

“永遠坐第一排”就是一種敢於比別人優秀的精神。哈佛第22任校長阿伯特·勞倫斯·洛厄爾說過,“有些人並不想比同伴做得更好,並害怕被人認為自以為是,這是一種不必要的擔心,往往會降低人們的基調和互信。”比別人優秀,即使你因此而受到別人的冷落和嘲諷,也不要因此而放低對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