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幹二淨時,最後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 B.F.斯金納
我所學到的任何有價值的知識都是由自學中得來的。
—英國著名科學家 達爾文
不能超過師傅的徒弟是不幸的。
—意大利著名藝術家 達·芬奇
猶如中國的孔子,蘇格拉底身邊總是環繞許多年輕人。
蘇格拉底擅長一問一答的方式,與人討論真理和智慧。他總是先接納對方看法,再借著層層反問的方式,厘清對話者原先看法的不足之處。這被後世稱為“蘇格拉底教學法”。
蘇格拉底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士,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他認為,自己隻是愛智者,智能為他人所有,他隻是一名幫助別人將自己已有的智能予以再生的教師。
柏拉圖在《米諾》一書中曾描述過蘇格拉底非凡的引導才能:有一次,蘇格拉底在街上,隨便找一個對幾何定理毫無所知的兒童,經過他精巧的對話,竟然能使這名兒童做幾何定理的演算。
拉丁文“educere”,原意是“引出”,它的動詞轉化詞educare,後來成為英語中“教育”的字源。蘇格拉底的教育方法,正體現了教育的本意,即教師通過問答,引出潛藏學生內心的智能。教師隻是學生的“引路人”,真正學習的主體還是學生。
一位哈佛商學院副院長曾對入校新生說:“我們在這兒不是要管理你們,而是要為你們服務的。”學校為學生學習提供必要的服務和指導,是學生的“引路人”和“服務者”,但真正學習的主體還是學生。教育是開發內在的力量,所有的教育都要靠自己體會,沒有一個人能教育另外一個人。最好的教育者是自己。
哈佛大學的環境鼓勵人們從自己的特立獨行中尋求樂趣,大學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學生成為參與發現、解釋和創造新知識或形成新思想的人,相應地,教學也從以知識傳授為基礎轉變為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我教育。
在哈佛,每個學生和老師都是在研討會上自由交流思想。每個學生不僅是學習者,也是教育者,不僅有學的義務,也有為他人、為課堂貢獻智慧的義務。
有人曾這樣形容哈佛大學的教學特點:“大部分學校的教授是在岸上教學生如何遊泳或是直接跳進水裏和學生一起遊泳。而哈佛大學的教授是把學生直接扔進水裏,讓他自己學遊泳。”哈佛之所以這樣,是為了讓學生學到自我教育的本領。正如哈佛一位校長所說的,“幫助每一個學生都具備使自己終生受益的學習力才是哈佛的最終目的。”充分開發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學會自己教育自己,這是自主教育的基本原則。
找到你的學習Style,形成自己的自學方法
哈佛學生的成功雖然得益於哈佛獨特的教學方法,但最終決定他們命運的還是他們自己。如果他們離開哈佛以後,以為自己不再需要學習了,從而停止學習,他們永遠也不可能取得現在的成就。
巴菲特很欣賞自己的搭檔查理·芒格,因為他的興趣廣泛,知識麵廣。“查理的思維跨度比我要寬得多。他每年要看幾百本傳記,還能全部吸收並記住。”芒格在談到自己的成功時說:“我總是剛剛涉足某一業務就比其他人幹得都要好。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就是通過自學來提高修養,這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好主意。”芒格雖然是哈佛法學院的高才生,但從哈佛畢業後,他並沒有停止學習,而是按照自己獨特的方法學習,他的自學讓他在任何新的業務領域都能幹得比別人更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像芒格一樣,我們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自學方法,並讓它成為自己成功的利器。
不失去想象力和學習的動力
哈佛第27任校長勞倫斯·薩默斯認為,想象力可以帶領我們走進未知的領域,並激發我們學習的動力和欲望。“一個人的想象如果不能超越他現時的能力,他就會停止學習,他的生活就會變成簡單的求生。最後,他將會被其他有想象力、不斷學習的人擠下生活的舞台。”薩默斯校長的話告訴我們,永遠也不要失去對未知領域探索的熱情。
隨時隨地自我教育
薩默斯校長認為,未來的教育將會變成一個終生的需求,“我們已經看到被人們稱為燃料箱的這一教育模式的結束,在這種教育模式下,人們年輕時用知識來給自己填充燃料,接下來在其一生的工作中逐漸消耗所學的知識,直到退休。現在,通過因特網向數千英裏以外的人傳送知識的機會大大地增加了。因此,教學本身、教學對象和教學方法都要改變”。
網絡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自學環境,通過網絡,我們可以學習來自世界各地頂尖大學的課程。利用搜索引擎,我們可以查到任何自己想要查詢的資料,這些都為我們即時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