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圖書館:比學分更重要的是人生(3 / 3)

哈佛社區的中心目標是把學生和生活連接起來,為此,院舍開發了各式各樣的智力和文化活動。“院主”和學生的工作人員一起決定各自院舍的特色,幾乎每一個學生都覺得自己的宿舍樓是最好的。各院舍有學生自己的體育運動隊、樂隊等。三四百個學生同吃、同住、同學(這是課外的學習,指院舍裏的名人講座、學生自己的討論會等;而正式課程學習是在哈佛學院進行的)、同玩。“院主”舉辦聚會、宴會、舞會時,鼓勵學生邀請各自的任課老師來參加(就像一個家庭邀請老師來參加家庭宴會一樣)。許多來哈佛的訪問教授學者也分散地住在各個院舍裏,也與學生們同吃、同住、同玩;而這些訪問教授學者往往是世界知名的大學者或名人。其實,每個院舍就像一個校中之校、校中之家。學生們在這個有點像學校,又有點像家的小天地裏生活和學習。

在院舍,不管是在食堂學生與老師和訪問學者一起吃飯的時候,還是在院舍的輔導課和研討會上,學習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很多係的輔導課和課程都在院舍裏麵上,學生們可以聽這些課。學生在晚上同教授和小組領導一起吃飯,每個院舍還讚助晚餐。這些正式的晚餐給學生提供機會,邀請教授和其他老師到院舍吃飯,進一步擴展了哈佛學院的思想生活。每個院舍還保留了自己獨特的學術和社會傳統,從每周論壇、電影協會、戲劇團、演出到燒烤、每周茶飲、考試休息時間的牛奶和餅幹以及迎春活動等。

每個周末,一些學生就會在他們的宿舍樓客廳裏舉行派對,哈佛也經常從學生社交基金撥款加以讚助。有的客廳甚至被稱作派對客廳,經常引來大批學生。宿舍樓的派對都是通過口口相傳,或者通過宿舍樓的郵件名單來傳播的。每一個宿舍樓的成員都在這個名單裏。如果想去某個地方,就可以通過這張名單發送郵件邀請大家,組織一個外出聚會。畢業於哈佛的劉亦婷說:“哈佛經常有各種名目和風格的社交舞會。據說,校方的意圖是‘讓學生把晚禮服穿到沒有感覺的程度’,以便在正式的社交場合更加從容自信。回想起初到哈佛的時候,新生們的確會情不自禁地為自己和別人的晚禮服而興奮,經曆得多了,就會以從容的心態來對待。”

在哈佛會形成一個個小的學生社區,在這個社區裏,同學們會互相幫助,結成深厚的友誼,一起學一起玩。每個身在社區的同學都被友誼浸潤著,也深深地為有幸來到哈佛,認識到這麼多優秀的學生而榮幸。在他們看來,哈佛的生活就是一份禮物。哈佛“院舍製度”把學習和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也學會共同生活。

到學校不僅是為了學習,更是為了生活。或者說,學習就是一種生活。學習不是大學生活的全部,還有太多豐富多彩的美好生活等待我們去體驗。如果到了大學還是隻懂得埋頭學習,那樣大學就成了高中的延續。這樣,不僅學不好大學的課程,而且將來畢了業,也很難融入社會生活。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曾帶過一個博士後,這個人十二歲就考上大學,二十歲就拿到博士學位,但不到兩年就發瘋了,後來又想自殺。原因就是他沒有一個朋友,從小就很少交往,十分孤獨,知識麵狹窄。丘成桐教授認為這雖然是個例,但“奧數”隻在一個科目上訓練學生,大量培養遠離群體的孩子,這是很可怕的。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認為,麵對21世紀,每個人都應該掌握4種基本的學習,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4種基本的學習告訴我們,在學校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也要讀懂社會這本無字之書,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還要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不僅要學會生存和競爭的本領,也要學會共同生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