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不僅能夠開拓眼界,也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對自己的學業和成長都大有裨益。另外,大學不僅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一個學會生活的地方。哈佛大學的校長辦公室就在校園內一棟看起來十分普通的四層樓裏—麻省大樓,是全美第二老的建築。大約有290年曆史。一二層是校長辦公室,三四層是宿舍。這樣的安排,體現了以學生為先的思想,同時,也讓校長更容易融入學生的生活,哈佛校長德魯·福斯特說,“一個月前我和樓上的學生一起吃晚餐,了解了他們的興趣愛好,我感覺很好。今天晚上我要主持所有大一新生的派對,好讓他們在第一次考試前放鬆下,我希望他們可以享受在哈佛的生活。”
哈佛畢業生王可認為,哈佛學生有著學術之外的生活。她在回憶哈佛生活時說道:
“我一直堅信,哈佛本科帶給我的核心價值,既不是學術能力,也不是吸金大法,當然更不是社會地位。我最珍惜的哈佛教育,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生活機會,讓我在課堂外與一群各不相同、極富才華、胸懷大誌的年輕人一起,去學習,去娛樂,去生活。最難忘的是我的哈佛宿舍生活,這種住宿製度帶給我們對同學情誼的最甜美回憶—我的朋友成了我的家人,埃利奧特成了我的第二個家。在這個充滿壓力和挑戰,甚至有些孤立無援的學校環境裏,每天回‘家’,回到埃利奧特都帶給我安慰和溫暖。我記得,在埃利奧特著名的春季豪華舞會上我和室友在餐桌上跳舞;我記得,室友在浴室被一隻巨大的蟑螂嚇得驚聲尖叫,管理員弗蘭西斯科跑來做掉它後,哈哈大笑我們;我記得,在‘家長’裏諾和安娜的家裏幫忙組織茶會,然後我們把糕點偷回宿舍;我還記得,和我最喜歡的導師一起去波士頓城吃飯,認識了她的教授男友,他還開車送我們回到埃利奧特;我還記得,和我的室友們一起嘲笑裏諾,他在正式的埃利奧特晚餐聚會上喝了幾杯葡萄酒,發表演講時就口齒不清了;我還記得,我寫一篇期中論文時,朋友們深夜給我帶回零食,給我鼓勁兒;我還記得,每天晚上睡覺前,哈佛商學院明亮的燈光倒影在墨綠的查爾斯河上,每天早晨醒來時,明媚的陽光灑在蔚藍的河麵上閃閃發光。這些記憶不僅印在我的腦海中,更會刻在心中伴隨我一生。”
作為一個擁有很多“第一”的大學,哈佛大學是美國第一個創立“院舍製度”的大學。哈佛大學保證每個學生四年都能住在學校裏。幾乎所有學生都選擇在校園裏住宿,度過自己的本科生涯。住宿生活的本意就是讓學生和老師一起去體會哈佛學習的重要經曆。據哈佛學生稱,“哈佛同學與校友見麵,一般首先是問哪一年級的,然後是問哪一個‘院舍’的。這兩個問題一回答,你的哈佛身份就完全確定了”。
第一年,新生都住在一個叫“哈佛院”的地方,共有四幢大樓;每個單元約八十平方米,三室一廳一個衛生間。每單元裏住四個學生,兩個學生各住一間,兩個學生共住一間(一年中大家輪流共住)。一年級學生在一個專門給本科新生的餐廳裏用餐。餐廳是自助餐的形式,學生隻要出示學生證就可就餐。
大一快要結束時,學生們自由選擇和另外7個同學組成一組,參與到分配新宿舍樓的抽簽係統中去,通過抽簽將每一個小組隨機分配到12個院舍中,度過餘下的三年哈佛時光。在淩晨的時候,決定哈佛大一新生未來宿舍命運的神秘信封被悄悄地塞進寢室門縫。接到住宿樓分配結果通知的那天簡直是一場盛大的儀式,大一學生就在餐廳裏瘋狂慶祝。每一棟住宿樓都給“大一畢業生”發一件特別的樓衫,歡迎新成員。
學生在第二年搬入院舍。每個院舍能容納330到500名學生。在那裏學生要度過自己後三年的時光。每個院舍裏有自己的餐廳、健身房、音樂室、教室、圖書館,樣樣設施俱全,有些還有小劇院等。院舍的建築富麗堂皇,有點像歐洲的宮殿。每一個院舍都有兩個“家長”(Master),又稱“院主”,通常是由一位哈佛終生教授及其伴侶擔任。
“院主”一家人都住在院舍裏。另外有許多駐院的課程輔導員(一般是研究生,由“院主”聘任,每周都有固定的時間來答疑與幫助學生)。“院主”有固定的辦公時間接待學生。“院主”也定期舉辦茶會、聚會,並邀請名人來開講座,每學期還舉行一兩次盛大的聚會或舞會。院舍也有自己的各種討論會及一些輔導性質的課程,並組織各種社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