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睡不夠該怎樣合理補覺呢?通常,補覺有中午補和周末補兩種方法:
中午補:午飯後,小睡15~30分鍾,就可以獲得很好的補充睡眠,質量還要好於晚上多睡1小時。
周末補:周末補覺謹記不能太多,每晚的睡眠時間控製在10小時以內,且最好是安排在當晚12點之前到次日上午10點前,睡覺時,保證精神完全放鬆;相反,一些人周末睡覺,一睡睡到中午,或者上午一睡睡到晚飯時分,弄得自己頭昏腦漲,還會影響到以後的規律睡眠。
不過,補覺隻局限於短時間的睡眠缺乏,假如缺眠持續數十天之久,身體將會進入負疲憊狀態,所帶來的傷害補覺是補不回來的。因此,補覺是萬不得已的選擇,更重要的是保持良好心態,平時注意養成規律睡眠的習慣,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就寢入睡程序。
6.紅牆內的珍貴助眠經驗方
中央首長日理萬機,政務繁多,他們很難有規律地作息,久而久之,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出現了失眠的問題。為此,我們這些保健醫生總結的治療失眠的方法也是花樣繁多,“品種齊全”。據我總結,大致可以分為按摩、食療、藥療這三種。其中最簡單易行,適合大家在生活中使用的,我想就是按摩療法了。所以,我把當年常用的幾種治療失眠的按摩方法記錄在這裏,供大家選擇使用。
按揉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湧泉穴是腎經的首穴,意為“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湧泉穴是神經上的保健要穴,在防病、治病、人體養生、保健等各個方麵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針對神經衰弱和腰膝酸軟的治療。
睡覺前按揉湧泉穴可有助於入眠,方法是:先用高桶浴足20~30分鍾(水要沒過腳踝,最好達小腿位置),並加入少量川椒粉(川椒性辛、溫,入脾、胃、腎經,沐足可交通陰陽,溫腎助眠)。燙腳時隨即加入熱水,先溫後熱,使足部燙得發紅。然後,立起右腳,足趾著桶底,用左足心擦搓右足後跟,擦搓左足湧泉穴。這樣擦搓100下,再換擦搓右湧泉穴100下為一輪,如此做三輪左右,湧泉穴共擦300下即可。據資料顯示,按揉湧泉穴還能防治頭暈、頭痛、哮喘、神經衰弱、腰腿酸軟無力、耳聾、耳鳴、高血壓、大便秘結等50多種疾病。
按揉足三裏穴
足三裏是一個保健大穴,主治跟腹部上、中、下三部相關的疾病,因此名為“三裏”,而此穴位於人體的下肢(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為了與手三裏有所區別,故稱為“足三裏”。
經常按揉足三裏穴可以扶正培元,疏理脾胃,強身壯體,促進新陳代謝,還可以提高內分泌係統功能,增強人體的免疫機能,幫助睡眠。按揉此穴時,患者可正坐在床上或椅子上,自然伸直雙側下肢,用雙手拇指在足三裏處按壓,其餘手指並攏托住小腿肚,同時拇指指端用深透的力度點按30秒;稍稍休息後再繼續點按,共點按3分鍾即可。
按揉太陽穴
太陽穴在耳廓前麵,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上方的凹陷處,是養生長壽的重要穴位。我國古代的《達摩秘方》很早便將按揉太陽穴稱為“回春法”,認為經常按揉此穴可讓人永葆青春,返老還童。太陽穴在頭部穴位中最為敏感,當長時間用腦而又沒有充分休息時,就會在太陽穴處首先感到漲痛,這是大腦發出的疲勞警告信號。
每日臨睡前可以按摩太陽穴1~2分鍾,能夠有效地幫助睡眠,最簡便的舒緩方法就是按摩太陽穴,而手法應以按法和揉法為宜。按時,用手指的指腹有節奏地按揉;揉時,則用手指的指腹或手掌輕按住穴位或皮膚部位,做輕柔的小幅度環形按摩。不管是按法還是揉,都應當注意先搓熱雙手,貼近太陽穴,稍微用力,使穴位處感到有一點痛感,堅持下來,你會發現你的睡眠質量會得到相當大的改善。
按揉風池穴
風池穴為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腧穴之一,位於頭頸之交界處,正好是要進入頭部的通口。按揉風池穴,具有祛風解表、清熱明目、平肝息風、健腦通絡的功能,對治療失眠健忘、頭痛眩暈、感冒、眼睛疲勞等疾患都有一定的效果。常用的按揉方法是:用大拇指的指腹由下往上按揉兩側風池穴,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1~3分鍾。或以食指、中指一起按揉,配合按壓嘴唇正下方的凹窩承漿穴,另取手掌根部末端的神門穴,能夠緩解頭痛和緊張,放鬆頸部肌肉。又或者以雙手的指羅紋麵,緊貼風池穴,用力旋轉、按揉幾下,隨後再按揉腦後部,重複30次左右,以有輕微酸脹感為宜,此法對安神催眠較為有效。
對於頸椎病、頸部酸痛所造成的失眠,可用拇指指腹或中指、食指兩指並攏,用力環行按揉風池穴,同時盡力將頭部向後仰,以局部出現沉、重、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10分鍾,早晚各按揉一次。預防性治療和慢性發作時,取雙側風池穴,采用輕柔輕按,刺激穴位。急性發病時則取同側風池穴,采用重揉重按,急性期時可增加按揉的次數。
如果針對感冒引起的失眠,則應自然張開雙手十指,緊貼枕後部,再以雙手的大拇指按壓雙側風池穴,用力上下推壓,每次按壓不少於32下,自感穴位處發熱即可。當剛出現感冒先兆時,按壓引起的酸脹感不明顯;當感冒症狀已經出現,如打噴嚏、流鼻涕時,應勤於按揉,且要加大按揉的力度,會有減緩病情的作用。
按揉完骨穴和失眠穴
完骨穴位於頭部耳後乳突後下方的凹陷處,沿乳突後緣直下,平乳突下緣處,與風府相平行,為足少陽經之穴,足太陽、少陽之會。完骨穴具有清熱、祛風、寧神的功效,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神經興奮無法入眠的時候,適當刺激完骨穴,可以調整自律神經,具有誘睡催眠的功效。按摩手法可采用按揉法,隻需使用雙手的大拇指,仔細、輕輕揉壓左右兩邊的完骨穴,睡意就在不知不覺間湧現。
失眠穴是經外穴名,顧名思義,即為治療失眠的穴位,意指“重獲所失之睡眠”。失眠穴位於足底跟部,足底的中線與內、外踝尖連線相交處,也就是腳跟的中心處,主治腳底痛、失眠等,具有鎮定亢奮神經,使人快速進入深度睡眠的功效。由於失眠穴是解決失眠症的特效穴位,所以夜間無法熟睡的人,可在床上躺臥時,隔著床單慢慢摩挲、刺激該穴。
此外,失眠穴又被稱為“百敲穴”,因為在臨睡前隻要敲擊一百下此穴,就能安然地入睡,故而得名。可手握空拳,敲擊此穴,輕輕地來回多捶幾下。
按揉內關穴、神門穴和三陰交
內關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按摩內關穴的方法很簡單,隻需用一隻手握緊被按摩的手腕處,使第一隻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內關穴上,用指尖有節奏地進行按壓,按摩以產生酸、麻、脹的感覺為最好。
神門是心經原穴,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經常按揉神門穴,對失眠、心慌以及心悸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按揉此穴力度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講究酸脹感。
三陰交是脾經穴,乃三陰經的交會穴,位於小腿的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三陰交應用廣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亦有安神之效,對失眠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尤其是對嚴重失眠,甚至通宵不眠的情況效果獨到。
依據傳統的中醫理論,引起睡眠問題的原因主要為髒腑機能紊亂,特別是腎的滋陰功能與心的溫陽功能不能協調、氣血虧虛、陰陽失調、陽不入陰、心神不安等,因此應該著重運用交通心腎、調節氣血的方法。按照經絡間的歸屬,可以用拇指按揉內關穴、神門穴和三陰交,三個穴位互相配合,每天按揉5~10分鍾,就能夠起到安神定誌、調整睡眠的作用。
按揉安眠穴勞宮穴
安眠穴在風池穴和翳風穴的中點,每晚臨睡按揉50次左右,有非常明顯的安眠作用。勞宮穴位於手掌心,握拳屈指時,中指和無名指指尖所在的位置,睡前按揉也有明顯地促進睡眠的作用。
此外,我在中南海工作時,有些中央首長睡眠不好,我們也用些維生素來幫助他睡眠,盡量減少安眠藥的用量(注:睡前可服維生素B13~6片,維生素B62片,穀維素2片)。